溶气气浮工艺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讨论了溶气气浮工艺(DAF)的发展历程、适用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了一种目前研究较多的新的溶气气浮工艺。DAF工艺适合于高藻、低温低浊、有天然色度、腐殖质含量较高等水质,其应用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原水条件、混凝条件、絮凝条件、水力负荷、回流比、气浮池的形式和尺寸、脱气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渣方式。
关键词: 溶气气浮; 给水处理; 水源水
1 发展历程
溶气气浮工艺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溶气气浮池既长又窄而且很浅,水力负荷一般为2~3m3 /(m2·h)。池中水流以层流形式水平流动,流速较小。在水表面下只有一层很薄的微气泡层,而且多数情况下,池末端没有微气泡层,这说明池的末端未得到有效利用。
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溶气气浮池更宽更深,而长度显著减小,水力负荷为5~15m3/(m2·h)。池中水流方向与水平成3O°~5O°角,流态为层流。微气泡层的厚度在池进水端处为30~50cm,并且沿池长呈线性下降,在池末端处只有10~20 cm。大部分水流通过微气泡层,因此微气泡层有很明显的过滤作用,提高了气泡与絮体的附着率。在第二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池型——浮滤池(将气浮和过滤两工艺组合在一个单元池中),该池于2O世纪6O年代末期出现于瑞典。在浮滤池中,如果滤床上面的气浮空间足够大则水力负荷可以达到10-15m3 /(m2·h),这时微气泡在去除杂质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请点击下载 201201171130239623.zip
下载该附件请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网会员,请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