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腾环保网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关注度:6115 活跃度:2 谷腾指数:6202

三十年铸就固废处理专家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 阅读:7661 更新时间:2009-04-09 11:48

—访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由北京市政府在香港的上市企业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发起成立,主营环保设备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数控机床设计与设备制造。公司注册资本1.3587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17.37万平方米,总资产近8.5亿元人民币,2006年销售收入达4.5亿元人民币。

在环保技术领域,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拥有30多年的从业历史,是我国较早从事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研究和产品制造的专业性企业,也是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领域的领头企业,拥有“固废处理专家”的美誉。

前不久,《中国环保产业》杂志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机电院”)的凯富大厦位于工体东侧繁华的三里屯商业圈。采访在北京机电院的会议室里进行。接受采访的王富海副总经理思路清晰,语调沉稳;而年轻的赵传军副总经理则风趣健谈,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北京机电院这家机械制造业百年老店的稳健与活力。

千余项环保工程业绩

在奥运会的配套工程的激烈市场角逐中,北京机电院赢得了北京和青岛两个省级大型工业危废处理项目,为公司千余项环保工程业绩再添两颗明珠。

从最初的水污染治理,到现在的以固废处理为主、长达1000余项的工程业绩单无法在这里一一列举,但细数起来,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多个国内第一:

—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中的第一个省级项目:新疆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我国规划的300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中处置规模最大的上海医疗废物处理中心;

—我国第一台移动式特殊危险废物焚烧炉成套系统;

—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移动式废物焚烧成套设备。

2007年4月6日,北京机电院与科特迪瓦共和国阿比让行政区政府在北京签署了承建大型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合同。为了建设这个项目,科特迪瓦的代表考察了多个欧洲国家的企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我国的北京机电院,这是对北京机电院在环保技术尤其是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国进先进水平的又一次肯定。这笔1.8亿美元的承包合同,使北京机电院的环保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上,2007年以来公开招标的六个大型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北京机电院实现了百分之百中标。

千余项环保工程业绩为北京机电院赢得了“固废处理专家”的美誉。那么,在如此骄人的工程业绩背后,北京机电院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呢?

三十年铸就固废处理专家

北京机电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07年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京师初等工业学堂经历了民国时期的风风雨雨,几度易名,并于1949年再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校。1969年,北京工业学校与北京精密机械研究所合并,成立北京第六机床厂。1978年,北京第六机床厂与北京机械研究所和北京机械局测量站合并,成立北京市机电研究院,并逐渐发展成为北京市属最大的开发型科研院所和北京机电行业的技术开发基地。2000年,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下,北京市机电研究院整体转制为高技术企业。2002年,由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等发起成立了现在的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与两位老总聊起北京机电院在环保领域的开拓过程,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厚重。北京机电院的百年历史是北京机械工业科技史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北京机电院更是与环保结下了不解之缘。伴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北京机电院的环保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北京机电院30年的环保之路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3年到1983年的初创期。伴随着环保概念在我国的初步形成,北京机电院先是成立了环保室,随后又在环保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环保技术研究所,主攻含银、含铜、含铬废水治理。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业务范围从北京市逐步拓展到全国各地,到80年代中期,已经在国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是1983年到1993年的转型期,从污水治理向固体废物处理领域转变。当时固体废物的概念在国内刚刚出现,最早的市场需求是直接关系到医院评定等级的医疗废物处理。1985年,北京机电院研制出国内首台小型医疗废物焚烧炉,正式进入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并由此起步,广泛开展了医疗废物、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

在这一阶段,北京机电院还广泛尝试了环保的其他新兴领域。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工业领域投资和建设规模的加大,北京机电院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和人才上的先发优势,取得了国家颁发的资质证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服务。这期间,北京市一些大型厂矿企业搬迁和新建厂房,都是由北京机电院做的环评。同时,北京机电院还承担了北京市工业口的环境监测任务,重点监测锅炉、水质等,当时的北京市工业监测站就设在北京机电院。但是,受限于其时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政府捉襟见肘的环保投入,北京机电院这一时期的环保业务总量仍然停留在较小的规模,在其整个产业布局中仍处于从属的位置。

第三阶段是1993年到1996年的定型阶段。在这一阶段,北京机电院通过多年在环保领域的摸索,同时结合自身优势,明确了固体废物的发展方向,专业进行工业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特殊危险品等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开发工作,研制成功50吨/日往复炉排垃圾焚烧炉。

第四阶段是从1996年到2002年,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国家环保政策日益严格,政府环保投入逐渐加大,北京机电院的环保业务也相应地开始上量、上规模,可以真正称得上产业的概念了,这是公司真正意义上环保产业的发展初期。在这一阶段,北京机电院开发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工业危险废物处理技术等都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第五阶段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这是北京机电院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为防止医疗废物成为传播非典等疾病的渠道,卫生部下令全国各地区对医疗废物必须进行焚烧处理,从而使得医疗废物处置设备的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这期间,北京机电院凭借医疗废物处理技术上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扩大了知名度。

第六阶段是2004年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倡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对环保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措施,使得我国环保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呈快速发展的态势。节能减排刚性指标的提出,进一步刺激了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此时,北京机电院在“十一五”规划中将环保产业作为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确立了“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并行发展数控产业”的原则。其环保产业的产值也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3个亿(预计)。

目前,北京机电院已经形成了包括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化工污泥等成套处理装置在内的丰富的产品线,并且正在积极拓展废旧轮胎、汽车拆解等新的固废处置领域。

技术是最大的优势

谈到北京机电院就不能不提数控机床。关注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朋友都对上世纪末国际上轰动一时的“东芝事件”记忆犹新,这一事件让许多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这种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代表着机床制造业的最高境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对国防及高精尖装备制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把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实行最严格的出口许可证制度。在中国,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的长期技术封锁和垄断控制的正是北京机电院。

在数控机床领域叱诧风云的北京机电院依靠的是技术优势,而这也是他们引领国内固体废物处理市场的最大优势。

技术优势建立在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北京机电院拥有一支近200人的研发队伍,其中既有从旧体制下科研院所继承下来的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有企业转制后新培养的青年梯队。基于发展战略的需要,北京机电院每年都按照既定的人才队伍规划,吸收一大批新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成熟的科技人员。

在人才队伍的组织体系上,北京机电院成立了公司学术委员会,建立了总工程师工作体系;建立了包括入职教育、岗位培训和导师制在内的,有利于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培养机制;建立了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一些表现突出的科技人员在工作二、三年后就能担任项目组长之类的重要技术职务,还有的被公司聘为部门副经理。这样一支研发队伍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和工程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技术优势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北京机电院多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他们认为,全盘引进的方式既得不到真正先进的技术,也不利于培养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放弃自主创新就等于放弃了对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主导权,不免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依托多年形成的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科技人才团队,北京机电院在借鉴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靠自主创新取得快速发展的路子。公司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奖励纷纷向科研一线倾斜,科研一线的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果,以及专利、论文等成果,都能得到奖励。优秀科技人员的收入远远高于许多中层干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据介绍,北京机电院目前每年至少取得十项以上的专利,知识产权的申请已经成为公司内部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

技术优势体现在多层次的技术服务上。北京机电院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的特色处理技术。例如,针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北京机电院就为客户提供了回转窑、热解和高温蒸煮等多种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大型城市,主推回转窑处理技术;对于小型规模的客户,以及西北偏远地区对运行费用要求较为苛刻的客户,推荐采用高温蒸煮技术;而对于东部沿海相对发达地区的中等规模城市,则主推热解技术。针对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理,北京机电院提供了比固定床技术先进的回转窑解决方案,此外还提供了专门的工业废液回转窑焚烧处理技术。针对国内刚刚兴起的污泥处理,北京机电院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合作开发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污泥水解干化技术,并提供污泥热力干化解决方案。针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同时提供了炉排炉和流化床炉的解决方案。

技术优势体现在生产加工能力上。北京机电院的顺义生产基地于2005年10月投产。生产基地按大规模生产进行建设和装备,仅一期工程的生产能力就比老生产基地提高近3倍。同时,生产基地的生产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实现了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组织方式,为公司这两年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技术优势还体现在集成能力上。由于环保项目的特殊性,每一个环保项目的建设,除设备本身的制造和安装外,还要涉及到土建、结构、地下管网、环境绿化等众多配套措施,这些配套措施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建成项目的顺利运营。而这正是北京机电院千余项环保工程业绩带给客户的最大信心。

技术引进服务于自主创新

中国的环保产业起点相对较低,原有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中快速增长的环保市场需求,确保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近年来引进的大批国外先进技术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新的明星环保企业的崛起。

但是,技术的引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的外国企业不愿意将一流的技术转让给中国企业;有的外国企业在技术转让中设置附加条件,使国内的引进企业对外国企业形成技术和设备依赖;还有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到了中国出现“水土不服”,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些都使得国内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

王富海副总经理认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首先要放在一个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去看。这里面第一位的是国家利益。”

首先,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谁封闭,谁就落后。中国的企业要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密切关注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找到差距,认清方向。对于国内市场确有需求的先进技术,就要想办法学到手,为我所用,这是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次,技术引进并不是万能的。中国产业安全中心发布的《2006/2007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中指出,外资对技术有强烈的控制意识,他们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外溢;外国跨国公司转让给我们的大多是所谓的“适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往往是已经过时的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很少向我国企业转让。合资企业尚且无法从外资方学到核心技术,其他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在技术转让市场上的处境可想而知。

如果缺乏自主创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即使在国际技术市场上买到先进的技术,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在这方面,北京机电院深有体会。仍以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系统为例,某型现价700万元的机床,在北京机电院开发成功之前,中国企业的购买价格至少是3000万,而且还要面对国外出口管制部门的种种歧视政策。

王富海副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技术引进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策略,要在谈判过程中抓住主导权,不要搞成盲目引进成套设备,关键是要吃透核心工艺,然后有选择地引进关键部件或技术。这点很重要,这也是最快的途径。”

北京机电院将技术引进分为虚拟的技术引进和实体的技术引进。充分发挥研发团队学习能力强的优势,通过虚拟技术引进的手段去学习和捕捉国外先进技术路线的核心点和关键点。技术路线弄懂了,吃透了,吸收了,再加上强有力的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做后盾,绝大多数零部件就可以实现自行研制和生产。而个别受限于国内整体技术水平无法自行生产的部件就通过买图纸、买核心小部件等实体引进的方式来解决。

在实体引进的过程中,北京机电院早年曾经有过受制于人的苦恼。因此,在后来的国际合作中,北京机电院始终坚持自主化的原则,强调技术引进必须服务于自主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是永远的核心和灵魂。技术引进不是目的,而是对自主创新的必要补充。国内能够设计和生产的不引进,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不引进。

例如,回转窑负压运行,窑体的密封性能是关键。受限于国内冶金工业的整体水平,窑体密封片的密闭性能不达标,只能实体引进。引进以后立即启动消化吸收程序,组织队伍分析其工作原理,开展自主研发。第一个项目靠引进部件;第二个项目就可以尝试采用自主设计的替代部件,进行工业小试;第三、四个项目力争实现国产化,完成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为了将引进的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北京机电院坚持每年把机电产业营业收入的百分之八到十用于自主创新的研发,创造了诸多的业内第一。同时,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紧密结合,使企业能够站在更高的国际化平台上参与竞争,为成功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就在记者采访完北京机电院后不久,7月28日的《中国经济周刊》上一篇题为《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表示重组不再找外国人》的文章引起经济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曾经在2005年因为“徐工凯雷合资案”成为舆论焦点人物的王民董事长坦言,当年的“市场换技术”换不来核心技术,核心技术还得靠企业自主研发。徐工集团的案例再一次印证了北京机电院在自主创新上的正确抉择。

新的环保设施运营商

两位老总还透露,北京机电院正在由环保设备制造商向环境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开展环境设施运营服务。

随着中国加入WTO承诺的全面兑现,中国环境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外投资者大举进军国内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领域。例如,近两年法国威利雅水务在中国各地的多起高溢价收购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有人将这一系列事件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以至于前不久威利雅在西安收购计划的挫败引起了互联网上的一片喝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育中国国内的环境服务业知名品牌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而北京机电院作为中国固体废物处理领域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加入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运营的角逐是大势所趋。

对于环境服务业这个全新的领域,北京机电院显得信心十足。

资金是从事环境服务业成败的关键。就现状而言,北京机电院强大的数控机床产业和不动产运营业为其在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运营领域开疆拓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是,王富海副总经理认为,光靠一年百分之二三十的滚动式发展,速度太慢,还没等你企业发展到位,国际资本大鳄已经将中国的市场瓜分完毕了。因此必须大力开展资本运作,向资本市场要钱。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迅速在竞争中占据规模优势。

据了解,北京机电院的股东和公司决策层已经多次召开会议,明确了“坚持上市主线,大力开展资本运作”的策略。赵传军副总经理透露,北京机电院从实力上早就具备了上市所需的条件,只是服从于股东的发展战略,推迟了上市的计划。而现在,新的战略已经明确,上市计划已获批准,并得到北京市国资委重点支持,北京机电院的独立上市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一个新的实力派环保设施运营商即将登场。

依托行业协会,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王心芳会长在今年4月份的全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会议上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环保系统在环保工程、环保技术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领域的处理技术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赵传军副总经理认为,北京机电院作为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应当发挥研发实力强的优势,将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理领域承担的重点项目做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谈到对协会发展的建议时,赵传军副总经理说:“协会作为全行业的协调者,站的层次更高,视角更广。行业发展参差不齐,建议协会继续加大对于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而对于一些企业以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冲击市场的行为,协会应该以行业组织的公信力发挥更大作用,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王富海副总经理认为,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协会一方面承担了政府转移的一些职能,特别是行业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有向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义务,发挥好参谋的作用,为企业争取政策,使政府的决策有利于行业的发展。王总还特别提到,原机械工业部曾经在数控机床行业最困难的时候,为业内企业争取到了增值税返还政策。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了中国数控机床产业的振兴。而今,中国环保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行业协会应该为行业内的企业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于“三十年铸就固废处理专家 ”评论
邮箱: 密码: 新用户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产品分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