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环保产业发展加速 转型升级面临三大难题
记者近期在广州、东莞、佛山等地采访了解到,广东省环保产业加速发展,业内人士预计到2015年,广东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然而,广东省的环保产业面临着市场发展不够充分、技术推广存在障碍、社会矛盾多发制约发展等难题,需要创新项目建设模式,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节能环保产业稳步发展 急需转型升级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省环保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
广东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拓展产业领域,扩大产业规模,凝聚产业优势,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整体竞争力。预计到2015年,广东省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将达20%以上,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培育10家以上环保企业上市,建立起20家省级以上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形成10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保骨干企业。
广州环卫行业协会秘书长赵东平说,目前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不断加速,发展前景广阔,正引导企业向集约化、集团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产业内发展起一批具备强大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
广东省经信委发布的《广东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显示,2010年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4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28%,约占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的10%。其中,节能产业产值700亿元,环保产业产值1700亿元。节能环保企业逐渐向规模化发展,出现了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集中趋势明显,其中又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主。
专家认为,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综合实力。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说,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转型期,有必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环保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环保产业结构,促进广东省环保产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技术、社会矛盾 环保产业面临“成长烦恼”
随着产业总量的不断扩大,市场发展不充分、技术应用推广滞后、政民企利益矛盾难以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广东环保产业发展的三大难题。
难题一,市场发展不充分,速度慢、规模小、企业分散。
以环卫产业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环卫服务作业从政府推向市场,开始产业化发展。广州侨银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少云认为,就全国来看,广东的环卫市场化走得早、但走得慢。北京、上海的环卫集团公司都已经发展起来,形成了现代化的企业运作,个别环卫集团的年产值已超5亿元,且已辐射到全国其他地区。但广州的环卫产业尚未形成企业集团,单个环卫企业年产值在2亿元以上的不超过3家。
赵东平说,目前广东环卫产业发展面临市场不规范、企业发展不充分、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等问题,形成了低效率、低效益、低水平的“三低”局面。目前广州市注册的环卫企业有900多家,但大多数是小规模的城市清洁作业,在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几乎处于空白。企业规模小限制了其机械化的发展,因为机械化作业的投资成本较高,一台路面清洁车约为50-60万元,小企业难以承担,所以目前广州乃至广东地区像侨银环保技术公司这样拥有200台以上大型环卫机械的企业还不超过3家。
第二,技术应用及推广相对滞后,生产落后,成本增加。
环保技术的不断完善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而国内环保产业的科技推动力量却略显薄弱。
刘少云说,目前世界很大一部分的电子垃圾都运到了中国进行处理,但处理方式还很落后,很原始,仅仅是通过人工进行电子垃圾的分类分离,对不能再利用的进行简单排放和丢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谓的环保企业不环保,反而造成更大的污染。
另外,河涌整治是广州城市水处理的一大难题,原因在于节污措施没做好,存在太多偷排污水口导致水污染源很难从技术操作层面进行有效控制。
都围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华耿说,国内的环保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企业设备的耗能较高,有不少企业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环保处理技术。但是,使用国外技术的国内环保企业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外技术诞生于他国,应用于国内的环保企业可能会“水土不服”,二是受国外劳动力等高成本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将要花费较高的代价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从而增加自身的生产成本。
第三,社会矛盾多发,政民企利益难以协调,不利于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需要更多的土地进行填埋或焚烧,这也激发了农民和政府及垃圾处理企业之间的矛盾。刘少云说,广州现在的生活垃圾主要在位于白云区的兴丰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每天的处理量在八九千吨,不断增加的垃圾需要新征地才能处理,而村民却不愿意出让自己现有的土地资源,兴丰垃圾处理场目前遇到了征地难的问题。农民不愿意将其用地被企业征用作垃圾处理场,一方面是因为破坏了农民本身农业用地,而征地款不足以弥补农户被征地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担心污染环境。
此外,因工人的社会保障不完善,城市环卫企业面临环卫工人难招的问题,出现工人青黄不接的局面。
赵东平说,目前广州环卫工人的现状是60后是主角,70后是少数,80后没有,90后看不到,基层环卫工人难招是因为对他们的社会保障不完善,待遇偏低。自从环卫市场化改革以后,企业管理城市环卫,政府出资并监管。对比全国各地环卫产业的财政投入情况,广州相对偏低,因广州市内各区财政状况不同,环卫投入在6-11元/平方米不等,而上海市平均投入为23元/平方米,江苏常州为22元/平方米,深圳为18元/平方米,东莞也超过15元/平方米。
促进技术引进融合 创新项目建设模式
面对行业发展规模小、速度慢、生产落后等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可从促进技术引进融合、创新项目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突破。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技术自主研发、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有所作为。刘少云说,侨银环保公司在不断进行自有技术的研发和专利申请,目前已经申请下来和正在申请的专利接近30项,包括环卫设备改进、下水道沙井盖等专利。
潘华耿说,都围环保公司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国际合作项目,2011年与以色列签订合作协议,2012年投建中以水处理产业园,计划引进以色列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及企业,将在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河涌整治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已经签订入园协议的企业已达30家。同时,要开展国外技术、设备的生产本土化,将国外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及生产转移到国内,降低技术应用的成本,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对于如何解决征地矛盾,业内人士建议可将垃圾处理项目“出让”给当地村民,既能解决征地难问题,又能为村民创收。刘少云说,垃圾处理用地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企业与村民的矛盾将会越来越激化。政府可转变思维,不必非得从村民手中征地来处理垃圾,而应考虑由村民出地自建垃圾处理设施,由村民成立垃圾处理项目公司或依附于村经济总公司自聘专业团队建设和经营。就当前的垃圾板块融资环境和垃圾处理专业技术来看,得到政府的授权后,当地村民有能力完成一个垃圾填埋场的筹资、设计、建设、运行。政府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监管,在垃圾设施设计、建造、运行资质标准、技术标准及收益分红标准等方面进行政策性规范,化被动为主动。
赵东平建议,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环保产业提供良性发展的大环境。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应从行政干预式管理向法制化管理方式转变,制定行业的相关政策制度,例如提高行业企业的准入条件,包括企业规模、机械化水平、内部管理和资质管理等,监督企业的运作效果。企业具体经营放手由企业自主负责。
“目前广州环卫产业的机械化水平还不到20%。我国低人工成本的工作方式已经慢慢走向尾声,鼓励机械化发展既可以解决其用工短缺的问题,又能提高工作效率。”赵东平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