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开展地震水质安全保障工作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高度重视科技救灾工作,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成立了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生态修复与恢复重建规划两个工作小组。同时,组织相关力量,积极参与有关部委组织的抗震救灾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一、提供灾区多项水质安全保障技术设备和物质
灾情发生后,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工作小组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实验室、课题组发挥各自优势向灾区提供服务。一是针对灾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水源丰沛的情形,提供2台处理规模15m3/d小型集中供水设备(浸渍膜设备),当地居民可就近取相关水源对其进行净化处理,满足1000人左右的生活基本用水需求。二是提供一套实验室自主开发的BEWs生物预警系统,派专人于5月22日前往成都第六水厂水源地现场安装调试,并通过局域网在实验室远程监测当地水质,目前运行平稳,实时数据显示当地水质良好,此设备在灾区的水质监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三是提供用于饮水净化处理的净水用絮凝剂150吨,用于集中供水水厂水处理的净水药剂需要。四是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村镇办公室,向灾区农村提供净水剂和消毒剂各1900份,以及配套的灾区农村用水安全知识宣传彩页于5月29日发往四川省建设厅村镇办(通过村镇办发往灾区农村),另有100套通过中心团委交付绵阳市团委发放给当地农村。五是经该工作小组协助,由日本厚生劳动省组织赠送的部分净水设备和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器也已于6月中旬运抵四川灾区。同时,还特派专家到当地供水部门进行仪器的安装调试及技术培训等工作,完成了应急供水设备操作手册的翻译和编制。六是于6月13日-19日,分别派三个小组前往四川都江堰市向峨乡、什邡以及阿坝州小金县等地对灾区的饮用水安全、污水以及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针对灾区大量居民集中聚居,生活、医疗的废物废水处理处置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该工作小组正抓紧时间编制一个综合性的包括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处置的灾区生活环境改善综合性技术报告,提供灾区生活环境改善的技术方案,以保障灾民集中区的安全卫生条件、防范传染病的发生。
二、完成汶川大地震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一个多月来,生态修复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小组整合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研究力量,组织了一支由10多名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的研究团队,重点针对汶川大地震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他们通过遥感解译、GIS分析、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现场考察与资料收集等人员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工作,其中有4人前往灾区实地考察和收集第一手资料。在获得大量详细、真实可靠的调查评估数据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于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破坏情况的综合评估及生态恢复重建建议:即《汶川大地震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已报送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及四川省林业厅等有关部门。该评估报告以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和灾情报告,对地震灾区的生态破坏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了地震对森林、草地、河流等生态系统,以及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破坏和损害情况,明确了受损区域的分布和受损程度。报告中还提出了高度重视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及其长期影响;以生态功能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为基础,科学规划灾后恢复与重建总体布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整合;以生态补偿为保障,建立生态保护和恢复重建的长效机制;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与重建要充分考虑该区域的生态保护的要求;以提高灾区人口承载力为目标,加强灾区被毁耕地恢复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六条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和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灾区政府的肯定和赞扬。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