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水质管理与水质控制的要点
城市供水企业将“安全供水、水质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供水水质是企业优质服务的主要指标,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与水相关产品的质量和对外开放的环境,同时是衡量这个城市品位高低和一个供水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供水水质是供水企业和全体职工追求的崇高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就如何搞好水质管理与水质控制要点谈点肤浅体会,并盼同仁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水源管理
原水是供水企业产品的原料,水源水质的优劣是直接关系到供水水质的好坏。各地都建立了水源保护区,并由各级人民政府制定颁发了相关的水源卫生防护的法律法规。但搞好水资源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并非能靠一个地方的几个文件就能万事大吉,要靠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去努力维护和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综观十多年来的水源水质恶化,全国大多数城市被“资源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或两者同时存在所困扰,成为供水企业的一大“难点”。一旦水源被污染到无法生产经营时,只能由政府指令。
供水企业出于无奈,迫不得己化大力气(耗费巨大物力、财力、人力和日常管理精力)采取“水源逃避”政策。如果走此下策“一劳永逸”倒也情有可原,还算幸运。可是,事与愿违,事实证明,许多地方和供水企业,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水源的二度污染、管理困难。成本剧增和亏本经营等不良后果接踵而来,最终受害倒霉的仍是供水企业。在全国、本省和湖州市发生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所以,供水企业要面对现实,首当其冲,主动积极地站在保护水源、呐喊在第一线,使当地政府和全社会支持关心这一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就供水企业内部而言要做好下面几项管理工作。
l、使分级划分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能得以实施,一旦发现违规违禁的向政府(人大和有关部门)报告及时处理。
2、对保护区内和附近的污染源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做好预案,收集水样和水质数据、图片或图像依据等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在供水调度(多点取水)和净化处理上采取应急措施,得以妥善处理。
3、掌握水源变化规律与污染的因果关系,如有的污染和季节、水文条件和大气变化有关,做到有备无患。如有些工厂趁大雨天夜间偷排污,季节性的农副产品加工和水产养殖、水库藻类暴发等等。
4、采取多种措施和各种手段,减少污染源,防止新污染源产生,完善净化设施和提高净化技术,使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供水水质。
二、净化管理
净化工艺的目的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把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和出厂水中所允许的污染物之间的差额去除。因此,因地制宜改进完善净化设施,确定净化工艺是“硬件”提供确保出厂水质的前提。但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是供水行业比其它行业显得更迫切和难能可贵,因为自来水有其特殊性,其生产经营用户使用的连续性,销售环节不可分割性,即“产——供——销”的无法间断,使得为确保每道工序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软件”的质量上显得更为重要。当“硬件”合格、“软件”称心的基础上,原水作为供水的原料,又不同于其它产品的原料,水源水质随时受多种因素(主要是气候、季节、水文、污染、环境等)的影响而变化。经常性生产运行的重点要确保各个工序中浊度、细菌和余氯达到目标要求。所以,投药是否科学、合理、正确是净化工艺中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混凝剂的投加:
混凝剂(包括助凝剂)要选择好,根据我省大部地区和湖州地区的情况,不同水源不同季节的混凝效果有差异。根据目前常用的是硫酸铝、聚合铝和复合铝(净水灵),一般是夏季和浊度偏低时用硫酸铝好:冬季和浊度偏高时用后者好;低浊及藻类暴发时用硫酸铝(或净水灵)和添加黄泥水较好;水力循环澄清池效果更佳;碱度不足PH值较低的水源及暴雨洪水期用聚合铝或辅加助凝剂预碱化;有机物偏高和藻类发生,色度大时采用预氯化、臭氧或高锰酸钾助凝,或采用活化硅酸、聚丙烯酰胺助凝均可一试;通过对比试验,积累经验,并应合理、均匀、计量投加,当水源突变时能及时相应调节。
2、消毒剂的投加:
在我国,目前绝大多数水厂仍采用氯或氯制剂消毒。近几年,日供水能力小于5000吨的小型水厂,用二氧化氮消毒代替漂白粉已成为发展趋势。在湖州地区1999年开始搞试点至今已有近10家水厂使用,它有消毒效果好、安全、经济、操作方便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而用氯消毒易产生氯消毒副产物危害水质,在原水有机物污染较重的地区,几万吨级的水厂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已经起步,已显示出总体技术性能比液氯优良,这一点已被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去年,在江苏海门水司召开了全国二氧化氯技术研讨会,但推广和发展当前还有局限性。
用氯消毒,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将加氯点(最后的投注点)后移并减少总投加量,使腐殖酸等母体和氯产生的氯仿等有机物含量降低是可行的,据不同地区许多水厂实践证明,根据水源水质和季节变化,特别是水中含氨氮量偏高时,采取何种方式,多点投加并选择合理投加点和量,最终控制好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的余氯形式和余氯量的多寡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上海、杭州等地的某些水厂采用氯胺法消毒,效果好、有许多优点。各个水厂可作专题去探讨研究。
综上所述,只要正常的水源,设施完善,投药正确合理,操作得当,净化后的出厂水水质达标是没有问题。但一旦当水源恶化,常规处理难于胜任时,而改善水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深度处理建设的资金和随之所需要提高的水价,一时难于解决,而水源有机物污染日益严重。为此,必须探求在现有常规净化工艺基础上,如何通过加强管理和必要的技术改造,以尽可能减少有机物的危害,提高供水水质。
三、管网管理
许多水厂着重于出厂水质,忽视管网管理而导致影响供水水质。
要把合格的自来水通过管道安全送至用户,需要在管网管理防止水质二次污染上下功夫,随着供水区域的扩大,服务功能的提高,管网改造、安装、抢修的发生频率增加,预防用户自备水源、高位水箱、新管安装和管道修理的二次污染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强调管网定期冲洗以及合理选用新管,材质和防腐要求也是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某些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性供水成了趋势。伴随而来的管网末梢水质问题也时有发生,主要一是因距离远余氯难于保证,细菌指标易超标;二是用水量少(尤其深夜几乎不用),“黄水”和“碱水”(新装水泥管处理不当)现象不可避免,应引起注意。
四、化验管理
水质化验是履行水质把关的职责,以前通常把化验员比喻为水质“哨兵”,光是起监视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在大、中型供水企业有正规的“三级检验”,制度健全、设备齐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笔者认为,这些企业的厂部化验室,特别是中小型水厂的化验员,应起到制水厂在水质管理甚至净化技术上的参谋和侦察兵的作用,利用检测手段和实验试验数据,指导生产服务车间(班组)的特殊功能。全面质量管理才能确保各个工序、环节,保证产品最终质量,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尤其作为自来水这个特殊产品,是在生产过程中实施的,确保各个工序中的水质内控指标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发现净化设施的缺陷,指令调节药量投加量。分析判断果断处理,预防水质超标发生。
总而言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与世界经济技术的接轨需要,而水资源的现状又不容乐观,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的环保工作的管理力度和资金投入,但供水企业面临的“难点”加“热点”问题太多,疲于奔命,机遇和挑战并存,新的更高的水质要求为应用新技术提供了动力,技术进步为应用新技术提供了基础,精密和自动化的仪器和测试手段的应用为新技术提供了可能。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人的素质——责任心仍是现代企业成功地生产经营,特别是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的要求而不可脱离和分割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