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为保证环境水质达标 关闭100多家企业
在长江江都段三江营口,有个24小时运转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站的终端却在千里之外的北京。
这里就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取水源头,其水质的变化时刻牵动着北京的神经。为了能让“一江清水向北流”,江都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平方公里划为禁开发“红线区”
“从三江营起始的南水北调送水通道总长1000多公里,江都境内就有近100公里,与三江营配套的江都100公里的送水通道上共分布着13个水质监测断面。”
江都市环保局局长徐春元告诉记者,按照取水源头的环保要求,江都市全境1332平方公里被分为三个区域,其中202平方公里被划为禁止开发的“红线区”。三年来,看中这片风水宝地的客商不计其数,但无一例外都被挡在了门外。100多家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也因为位置靠近送水通道而相继关闭。
对远离送水通道的工业区,江都也未放松环保要求。去年起,该市对园区实施了“提标”工程,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如果限期整改不到位,会被立即要求关闭。当地执法动了“真刀真枪”,以前环保执法检查是“告诉你来查”,现在则变成了“查过了才告诉你”,环保部门通过夜查、飞行检查、突击抽查、拉网式专项检查等各种形式对企业明察暗访。
农业面源污染不明显危害却大,江都市则通过培育一枝花、一棵菜、一尾虾、一只果等四大特色农业产业,来提高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普及度,用农业集约经营的方式,控制农业生产的施肥、施药。
据介绍,为了保障清水北调,江都市每年损失的GDP有20个亿,利税损失每年有四五个亿,重新安置的工人总计已有近万人。如今,面对国家给出的近乎苛刻的30多个水质检测指标,这里的水质已长期稳定在三类水的标准。
投资3700万封闭一座垃圾填埋场
在江都城西的芒稻河边,原本有一座已经使用了15年的垃圾填埋场,过去城区的垃圾都送到这里集中处理。
被选定为南水北调源头城市后,江都市根据国家要求,将还能使用七八年的垃圾场废弃,另选新址。但想封闭一个使用了15年的垃圾场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封场工程耗资起码上千万,把这么多钱用在一个废弃垃圾场上,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不合算。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江都人彻底改变了想法。去年,江都改造城内一条河道,需要在垃圾场旁边建一个节制闸。挖地基时,工程人员才挖了50米便发现下面的水已经成了“酱油汤”,一检测,COD最高竟达每升8000毫克。江都因此果断决策,不惜代价也要控制住这个污染源。
今年7月份,采用同济大学的设计,投资3700万元的垃圾场无害化封场工程启动。记者在现场看到,垃圾场现在几乎已全被泥土封盖,四周的防渗墙就像是铜墙铁壁把垃圾场和外界土壤截然分开。工人们还在土层下铺了多层防渗布,防止雨水渗透。据介绍,垃圾场四周的地下还建了引流沟和深接收井,“酱汤”会自动流进接收井,由槽车定期拉走规范处置,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未来这里将种草种树,成为河边的一处生态绿地。
政府布网企业建厂,市场化治污成效显著
污水经过处理后,水中竟能有鱼群戏水。8月27日,记者在江都城区污水处理厂参观时,亲眼目睹了这一景象。
城区污水处理厂距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口约5公里,记者在现场看到,污水处理厂内净化设备正开足马力运转。“其实老通扬河好多年不见鱼了,因为现在城区大部分污水经过了处理,水质变好了,鱼儿就又回来了。”这家污水处理厂的投资方天雨集团董事长王明根告诉记者。
“十一五”以来,江都市已在城区铺设污水收集主干管道47公里,城区污水管网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0%,集镇达到了60%。基础设施完善后,污水处理投资商纷至沓来。以BOT等多种融资方式,该市还在大桥临江四镇、邵伯镇、真武镇分别建成了集镇污水处理厂,丁伙、小纪等镇污水处理厂也在规划建设中。
对于企业的工业污染治理,江都市则引进治污运营权外包模式。诚德钢管是江都重点工业企业,也是环保部门重点监控的企业。2006年,他们引进江阴龙泉净水公司负责处理酸洗废水,处理后的废水实现了回收利用。长青农化的污水处理外聘专家团队,采用了新的菌种之后,各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据当地环保部门监测统计,目前江都市每年投入2.5亿元用于环保治理,以每年减少COD排放1200吨的速度还生态于民。江都人在为一江清水往北流作奉献的同时,也为自己赢来了碧水蓝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