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双方抛开政治对立欲合作解决水污染问题
两年多来,以色列把狭长的加沙地带围得像个密不透风的铁桶,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使以色列受到来自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安全威胁降到最低。但与此同时,冲突不断造成许多民用基础设施、包括城市污水系统年久失修,这给周围的以色列土地带来的直接危害之一就是水体污染。以色列与加沙地带的基层城镇同时意识到,诸如此类关系到生态安全和当地百姓健康的问题不能等到中东和平协议签署之后才着手解决,合作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据统计,目前每天有两万吨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四万吨只经过初步处理但未达标的污水从加沙地带直接排进地中海。水体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渔业和百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在附近水域游泳可能会感染皮肤病、眼、耳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另有专家认为,污水会导致当地人感染脑膜炎等致命疾病,而这些疾病有可能随污水传播得更广。而包围加沙的以色列并不会因为封锁人、物进出就可以幸免于水污染带来的危害。与加沙只有15公里之遥的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科隆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污水对周边地区蓄水层的污染是这个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地区不能承受的打击。
有专家预测,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下一代人会很难找到干净的水资源。”
在有关专家和国际组织的敦促下,巴以双方的市政部门逐渐意识到双方合作解决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实际上,阿什科隆市和加沙第一大城市加沙城从未放弃过合作的努力。阿什科隆市战略计划部门的官员艾伦·马库斯回想1997年两市开始考虑合作时说,“当时的想法是让双方都受益。我们的合作使政治冲突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那些对和平不感兴趣的人不来打扰我们,我们就可以继续那些对双方人民都有益的项目。”
2000年,两市开展了第一批合作计划。第一个项目是双方派出学生在两地共同学习,第二个项目是在加沙北部的埃雷兹工业区建立废品回收加工厂,但这两个项目都因为当年9月爆发的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半途而废。
污水处理厂的合作想法始于2005年,在联合国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两市民间合作意向书”,决定在合作的初步阶段展开水污染问题调查并拿出可行性方案。没过多久,加沙地带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占领,继而被以色列封锁,合作计划不得不中断,但相关各方设法保持联系,一旦时机允许,就会继续开展合作。
今年7月,两市市长计划在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污水处理合作项目的启动协议。如果这一项目能够如期展开,将是阿什科隆和加沙民间合作结出的第一个果实。
此次合作的核心人物--两市市长已经按耐不住各自的期待:加沙市市长马吉德·阿布·拉马丹希望能够亲自出席签约仪式,以弥补过去几年由于封锁不能与合作伙伴见面的遗憾;而阿什科隆市市长班尼·瓦克宁早已在心中计划好,将阿市8年前修建的一座污水处理厂作为新厂的参考模型,将手中掌握的技术、专家悉数献给自己的近邻,并祈祷未来的和平早日到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