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垃圾处理前景无限 眼下却举步维艰
从沈辽中路下道,走过一段曲折泥泞土路,绕过一堆垃圾,然后是一处破旧的厂房——“辽中县茨榆坨生活垃圾处理厂”。显然,厂区的规模与门前的牌子不太相称。
7月27日,接到电话的第二天,记者如约而至。
未曾谋面的庞福林在电话中说,他花了十年心血,搞出了一整套城镇垃圾绿色处理并循环利用的技术与工艺,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希望记者来“看一看”。
庞福林兴奋地拿出一沓证书、文件。里面有两本去年国家颁发的专利证书:一个是垃圾粉碎机,一个是生活垃圾分选机。庞福林解释说还有一整套处理工艺,也将获批准。“按照我的方法,城镇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率可达到85%以上,非常实用。大乡镇、小县城几十万投资一个处理厂,就全部搞定。”庞福林对自己的项目,充满信心。
十三年前的一天,庞福林出差外地。眼前满天飞舞的塑料袋勾起了老庞的好奇心和责任心。平时就爱琢磨事的他,想到了把垃圾变废为宝的问题:解决环境污染,创造经济利益,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老庞放弃了轻车熟路的机加工厂,放弃了一年稳稳当当十几万元的收入,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垃圾处理这条陌生的道路——到全国各地垃圾场调研,到高校找专家分析设计,到国家科技部门学习、咨询……从解决废旧塑料污染的“小处”入手,老庞由此及彼,搞出一整套垃圾再利用技术。
“到车间看看吧。”兴致颇高的老庞,推开用塑料布代替玻璃的“门”,来到一处老庞称为“车间”的地方。几名工人,一台热熔炉,还有模具和制成的砖坯托板……“这是我的第一代产品,第二代是窨井盖,第三代是彩色夜明马路边墙。”
也许,很久没人关注他了。初次见面的老庞,话很“密”。
庞福林的整套技术还包括:生活垃圾中的有机部分“堆肥”还田,可燃部分制成型煤再利用。加上,碎玻璃、塑料瓶等直接回收,砖头瓦块碾碎垫路等,垃圾整体处理利用率85%以上。
这项技术,得到了许多专家教授的认可。沈阳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院教授刘鸣达的评语是:生活垃圾堆肥价格低廉,实用方便,符合目前农民对有机肥料施用量的需求,因此具有非常广阔地市场前景。
2006年,雄心勃勃的庞福林,拿出数年来经商办厂的全部积蓄,投资七十多万元,办起了“辽中县茨榆坨垃圾处理厂”。之所以选择这里,理由是茨榆坨镇日产生活垃圾30吨左右,是典型的中心城镇模式。办厂之初,得到镇政府的支持。“还算是很顺利”,庞福林说。“这个项目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环保、科技、建设等部门也充分肯定了项目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老庞的手里,最值得“吹嘘”的就是一份份文件、决定,“来头”都不小,行文中满是溢美之词。记者看到,一份2006年6月21日,市建委召开现场会时的会议记录。其中,有这样一段:辽中县茨榆坨生活垃圾处理厂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采用物理和生化方法处理生活垃圾,生产塑料制品、生活用煤和有机肥料,初步实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为我市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探索出一条节约土地、节省投资和新路子。
但是,这个项目不是暴利行业。建厂三年,老庞已利用生活垃圾生产型煤1000吨、堆肥100多吨、塑料制品400多吨……总垃圾处理量只有当地 50天的“产量”,效益更是微薄到连日常开支都维持不了。“到现在,不算建厂投资已赔进去二十多万元了。”说到这,老庞轻叹一声。
要达到日处理30吨生活垃圾,还要扩规模、上设备。虽然,经测算达到规模后企业一定会赢利。可是,庞福林再也没有投资的能力。今年春节最窘迫时,他兜里只剩下四十元钱,工人工资常常没有着落,理想中的“标杆厂”,剩下的只有梦了。
这个“梦”的来由是,这个项目在国家学术领域很有名气。省内的大连、营口、本溪、抚顺,外省的重庆、洛阳、长春等地,都专门派人前来学习,要求推广。“可是,项目要有完整性。我这破破烂烂的摊子,整体技术还没有实践成型,拿不出样板厂和实践数据,怎么推广?”谈起这件事,老庞一脸的焦急。
“市里、县里都非常支持我,有关报告也修改了几次了。如果市里的投资到位,项目很快就会成型推广。”老庞还在坚守着。正是因为有期盼和信心,不久前,科技部一个下属企业,要以500万元重金,购买他的专利和技术,老庞婉言谢绝了。
“我着急的不光是投资不到位。现在,城镇垃圾处理的方法多是填埋。以茨榆坨为例,平均三四年就得选择一处填埋场,要花费二三十万元不说,土地浪费、环境污染都是解决不了的难题。那全市、全省、全国呢?这个项目早推广一天,就会节省大量珍贵的土地啊!唉。”
说到这,记者又听到庞福林的一声叹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