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安徽段治理取得新进展
安徽省采取强化执法、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等多种措施加强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从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获悉,2009年上半年,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整体水质状况Ⅰ~Ⅲ类水质比例上升了10.3%,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了4.4%。淮河4个出省境断面中,优于Ⅲ类水质的占3个。去年,全省淮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上年下降4.28%,减排1.44万吨,干支流水质有所改善,4个出省界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与上年相比,淮河干流安徽段整体水质状况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达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了45%;主要支流整体水质状况由重度污染转为中度污染,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了4.4%。省界断面水质目标综合达标率为100%。此外,在上游多条支流入境水质常年为劣Ⅴ类的情况下,安徽淮河干流沫河口和大涧沟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标准,17条主要支流综合达标率为88.24%。
落实目标责任制 推进项目建设
安徽省委、省政府将搞好淮河流域环境整治,作为关系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福祉的大事,列入每年的工作要点。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要求,把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作为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抓在手上,抓出成效。省长王三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认真抓好淮河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今年年底前流域所有市县都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副省长倪发科多次与有关部门研究加强淮河治污工作,先后10余次深入流域市县,察看水质、治污项目建设和企业污染治理等情况,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为确保淮河治污任务的完成,省政府与流域各市政府签订了水污染防治工作阶段性目标责任书,明确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水质达标、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行等各项目标。同时,安徽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市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进行了现场考核和评估,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各级政府建立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力推进的责任体系。
今年年初,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流域年度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计划和《关于加快实施淮河和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的通知》,对65个工业治理项目、39个污水处理项目和19个结构减排项目,提出了具体的年度要求。安徽省财政按照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的标准,对流域26个县级污水处理项目共下发补助资金1.92亿元,以及配套管网建设补助资金910万元。
去年,安徽省淮河流域共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22座、扩建两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2万吨,实现了所有市县均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安徽省组织3个督察组,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治污项目进行了实地督察,督察结果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通报全省,并对加快项目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安徽省环保、建设等部门建立会商制度,对项目建设进度,实行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督察,结果向全省通报。原安徽省环保局、国土资源厅还对未按要求于上半年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的蚌埠市淮上区和淮北市濉溪县,在涉水项目环评、土地供应方面,分别实行了区域限批,在全省引起很大反响。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加强环评审批、强化源头控制成为安徽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安徽省要求各地坚决做到“三个不要”,即不要牺牲环境的发展、不要浪费资源的增长、不要未经环评的建设。原安徽省环保局制定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容量管理办法》,把落实总量指标作为新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从源头上从严控制污染物增量;制定了《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限批”管理办法》,分别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和地方,实行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依法实行清洁生产审核,流域11家化工企业实施了523条清洁生产方案,产生效益1.34亿元,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对流域18个跨市界断面水质,安徽省按月进行考核和通报;对重点排污口和国控、省控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每月两次、枯水期每周两次的加密监测;对饮用水水源地实行按月监测;对入河(湖)污染物总量实行按季监测。
目前,淮河流域内已建成3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0个。安徽省环境监察局及流域8市的环境监察机构建设均达到国家标准化要求,省及8市的环境监控中心基本建成,所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了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环保部门实现了联网。安徽省正在淮南市开展污染防控一体化试点,对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对全市所有重点水污染企业安装IC智能卡,对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量实行在线监控,实现全过程控制。试点成功后,将在全省逐步推广。
保障饮水安全 强流域综合整治
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安徽省始终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截至目前,安徽淮河流域累计投入12.62亿元,解决了3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安徽省开展了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和基础环境现状调查,编制完成了《安徽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和《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并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的技术验收。
截至去年年底,安徽省共投资208.3亿元,完成了14项治淮骨干工程,对淮河干流、包浍河、奎濉河等河流实施了清淤和整治。实施退田还河还湖,在行蓄洪区和淮河支流洼地建设人工湿地工程,构筑沿河生态屏障。安徽省淮河流域有31个村镇列入国家农村环保“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计划,争取资金2925万元。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调查,推进14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和1个农业面源防治综合示范区建设。
为加强跨界河流及敏感水体水质目标管理,安徽省拟订了《安徽省水质目标考核超标缴纳污染损害补偿金管理办法(试行)》,蚌埠、宿州市政府还签订了跨市界河流水污染纠纷协调防控及处理协议。
来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