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水行动调查
最新数据显示,“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
北京市在去年GDP增长9%的情况下,万元GDP水耗却降低了7.43%,超额完成了计划目标。“十一五”前3年,北京市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26.99%。北京市节水取得的成绩只是中国近几年节水成就的一个缩影。
“三驾马车”走出节水之路
“滴灌地比起浇灌地每亩至少节水50%。虽然灾害天气影响了棉花产量,但与水浇地相比,滴灌地每亩棉花产量增加了120公斤。”新疆和硕县沙梁湾村村委会主任车振声喜笑颜开地说。
面对水资源极其匮乏的现状,中国依靠科技进步,向工农业要水;完善节水机制,向理念要水;兴修水利,向环境要水,通过科技、机制和水利这“三驾马车”齐发力,走出了一条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节水之路。
科技创新提升了节水的潜力。我国因地制宜在广大农业地区推行喷灌、微喷灌、滴灌、管灌等技术。近年来,国家先后对393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增加节水能力105亿立方米。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海水利用、污水资源化、工业水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水的利用率。
同时,国家逐步建立水资源节约保护的水价机制。水资源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征,特种行业实行了高水价管理,用水平均价格达到每立方米10.88元,部分地区水利工程供水实行了两部制水价、丰枯季节水价等水价制度,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推行范围也不断扩大。
此外,国家修建现代水利工程,将洪水变害为利,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有效减少泥沙淤积,发挥供水、灌溉和生态修复等作用。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54万座,堤防长度28.4万公里。南水北调工程到2013年东线和中线建成后,华北地区5个省市的近3亿人将能喝到长江水。
经济发展后劲关键在水
“黄淮海流域人口、粮食产量、GDP均占全国总量的1/3,水资源量只有全国总量的7.2%,资源性缺水严重已成为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说,“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首当其冲就是加强节水。”
著名环保专家曲格平表示:“经济发展后劲足不足,关键在水。”目前,国内660个城市中,有400个正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影响,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政府已将水资源缺乏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之一。我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给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工业用水状况仍未根本改变,部分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盲目建设高耗水、重污染的项目,水污染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
2020年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
“节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长期形成的用水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用水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以财政激励和水价政策为主的市场调节机制还有诸多待完善之处。”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说。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家将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资源补偿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对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水企业将实施惩罚性水价。同时,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鼓励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此外,国家将加大财政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水型社会建设。
作为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南水北调工程,将分东、中、西三条水线路,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格局。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在北方再造一条黄河。
水利部部长陈雷近日透露,2020年我国将建立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节水型社会新格局,全国万元GDP用水量有望比现状降低60%以上,新增供水保障能力795亿立方米。(严 冰 陈海燕 张海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