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活力增长迅速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
上世纪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夺取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历久弥新的思想。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西柏坡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前行,西柏坡人民奋发向上,逐步走上富裕路。
巍巍太行山虎踞龙盘,蜿蜒滹沱河长流不息。
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畔,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就是河北省平山县。解放战争时期,平山以其丰富的物产、山环水绕的地理优势和稳固的革命群众基础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
日前,记者踏上这片红色热土,昔日的冀西山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石家庄沿石闫公路、西柏坡公路一路西行,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公路两旁整齐的花园式楼房连成一片,大山深处郁郁葱葱。鱼贯而过的货车和宽阔、平坦的公路展示着山区的经济活力。
建设城乡交通网络
平山,山多路不平。总面积2648平方公里的平山县,有耕地46万亩,水域面积46万亩,其余都是山地。
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曾经是平山开展革命斗争的优势,但却阻碍了平山县的经济发展。“人员分散、行政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平山县委书记王俊英说,“平山要发展,交通要先行。”
平山境内都是羊肠小道,1949年只有县城通往洪子店镇36公里的简易公路和几条驮运路,搞运输全靠人背肩挑畜驮。
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山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条条公路通向一个个山村,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村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
今年46岁的温塘镇北马冢村村民杨梅生见证了平山县公路建设给村庄带来的巨大变化。
北马冢村是平山县著名的小康村,铁矿石资源丰富。“以前村里的铁矿石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也形不成规模。交通发达后,村里的铁矿石也值钱了,现在村里开了5个选矿厂。”杨梅生说。
杨梅生在矿上做工,除工资收入外,每人每年还可以从村里分红6000元。“大儿子买了辆卡车运矿石,一个月能收入一两万元。”杨梅生高兴地告诉记者。
“村里正在依托环镇公路开发生态观光果园和滑雪场旅游。”转型中的北马冢村,走上了一条工农业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快速路。2008年,北马冢村财政收入达1.5亿元。
道路是平山发展的命脉。目前平山县公路总里程达到了2451公里。平山县与山西省接壤,207国道、石闫公路、朔黄铁路等运煤大通道穿境而过,是晋煤西运的交通枢纽。
抓住区位优势,平山一方面鼓励村民沿公路发展餐饮、住宿等运输配套产业,另一方面在下口、回舍等地建了5个煤炭市场。煤炭市场将各地运来的煤炭进行综合配比,为不同的使用单位提供统配煤。这一道中间加工工序,成为当地经济又一新增长点。
养山护水
发展循环经济
以交通为基础,依托山水、红色文化、矿产资源,平山县确立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生态平山”的奋斗目标,发展旅游和矿产开发、绿色食品三大产业。
近年来,平山连续6年实施封山育林、禁伐禁牧,并实施了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荒山绿化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0万亩、封山育林293万亩。
经过几年的努力,平山县森林覆盖率由25%增至48.9%,成为石家庄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据气象部门统计,近年来,平山县沙尘天气逐年减少,降雨量增加,形成了明显的生态“小气候”。
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平山县狠抓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重点排污企业,都安上了自动监控系统,确保稳定达标排放。”王俊英说,“此外,县里还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清洁能源。”
建材加工是平山县的特色经济,同时也是污染治理的难点。岗南水库上游过去有12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由于分散生产,不便建设治污设施。
为了保护水源,平山县出资规划了西柏坡石材、光禄山建材等4个工业园区,将企业全部集中于园区进行生产。“不仅实现了集中治污,而且集中生产还扩大了品牌知名度。”王俊英说,“许多企业的产量相比搬迁前增加了5倍多。”
西柏坡正元化肥厂前身为平山县化肥厂,过去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企业年年亏损,污染问题很严重。县里为企业引进了战略合作伙伴,投入7500万元资金进行了26项技术改造,使企业节能减排两项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66亿元、实现利税5200多万元。
除了抓好原有项目的改造外,平山县在引进项目时,还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坚持多上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项目。通过严格筛选,西柏坡电厂三期工程、华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60吨钠钙玻璃项目、河北圣源纺织二期等一批上亿元大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平山县县长李彦明说,这些项目为平山县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多业并举
既强基础又富民
平山县不仅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财政收入也增长了。1998年平山财政才突破1亿元,2008年达到14.6亿元,增幅和位次跃居石家庄前列。
平山县领导心里清楚,全县谋福利能力增强了,但农民人均收入还很低,深山地区群众尤为突出;三次产业不协调,二产发展快,一产、三产发展慢。
平山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人口多,优抚对象多,水库移民多,贫困人口多。平山县开始大力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
一部《农业特色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的出台,将平山的农业发展准确定位在核桃、花椒、特色水产等八大特色产业上。
核桃树易管理、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适宜大规模种植。经过慎重调研后,平山决定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核桃之乡”———利用3到5年的时间,力争到2011年,规模达到40万亩,实现“人均一亩核桃树”。
平山县制定了引导、扶持政策:农民栽核桃树,每株补助1.5元,由县里免费发放树苗;成活后,县里免费负责嫁接。规模在300亩以上,每亩给予20元到50元的后期管护费。县财政还拿出1400万元,为核桃基地配套水利设施;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列入全县重点企业,享受相关待遇。目前,全县已经发展核桃林23万亩。
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八方宾朋迎进来。
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淀,是平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以西柏坡为中心,平山共有5处国家4A级旅游区,20多处景区(景点)。平山县以公路为纽带构建起全县大旅游格局。
旅游公路、南北循环路、“村村通”等工程相继在平山开工。据统计,3年时间“村村通”工程为全县18个无路村和358个不通油路的村庄修建了水泥路,涉及全县23个乡镇40余万人,同时还铺设了通往14个乡镇106个村的有线电视光缆。
驼梁山区过去是全县最贫困的地区,其中前大地村是有名的贫困村,旅游公路开通后,这里开发成旅游景点,村里90%以上的农户办起了家庭旅馆,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30元增至6000多元,层峦叠嶂的大山成了当地村民的“聚宝盆”。
2008年,平山县共接待游客26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亿元,占全县GDP的20%。
此外,平山县还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121个农资超市和370个乡村农家店建在了农民家门口。通过开展“科技入户”活动,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户;通过“阳光培训”工程,使3万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走上了工作岗位。
经过多年的努力,平山县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