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00小区试点垃圾全程分类处理
今年,北京市将在600个居民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和处理,这是本市首批试点垃圾全程分类处理的小区。记者11日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政府将定期向这些小区的家庭免费发放垃圾袋和两个垃圾桶,以便使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回收处理。
志愿指导员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介绍,今年全市将在600个小区、30%的党政机关实施垃圾分类达标试点。试点小区分布在18区县,其中朝阳区有182个,海淀区有 119个,其他6城区共204个
目前,这些小区正在进行厨余垃圾分类运输转运系统建设,年底前全部实现厨余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可采取就地处理在源头减量,也可通过分类运输进入大型生化处理设施进行资源化处理;其他垃圾通过无害化处理,尽可能回收热能和电能等再生能源。
与以前相比,这600个小区将更彻底地实现垃圾分类,每个家庭发放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其中绿色桶和袋投放厨余垃圾,灰色桶和袋投放其他垃圾。小区楼下安放绿色和灰色的大型垃圾桶,还将启用灰色和绿色的垃圾分类运输车指定运输这些小区的垃圾,对应的城市垃圾处理站也将按灰色和绿色进行区分。
探访:志愿者进行引导6成居民垃圾分类
记者在朝阳区枣营北里社区看到,每栋居民楼单元门前都摆放着3个垃圾桶,桶上清晰地标明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两辆电动垃圾运送车停在小区门口,车上可装8个标准垃圾桶,分别运送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小区西门有一座封闭清洁站,站内有两台垃圾密闭压缩收集机和一台厨余垃圾收集机。清洁站工作人员介绍,以往站内采用的是地坑集装箱式垃圾处理,各种垃圾混在一起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容易腐蚀箱体。采用垃圾密闭压缩收集后,垃圾收集后的体积是原来的三分之一,而且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方便运输也解决了污染等问题。
实现垃圾分类不仅需要这些硬件设施,更需要居民的配合。“大约60%的居民已经能自觉将垃圾分类后再扔掉。”社区垃圾减量和分类志愿指导员田丽萍上岗一月以来,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变化的感受最为直观,“值班时帮居民为垃圾分类,一个月前每天要用掉3双手套,现在只需要1双。”
在这个社区,6位志愿指导员每天早晚“高峰时间”,会轮流在社区各处垃圾桶前值班,监督、引导居民将垃圾按照厨余、可回收、其他垃圾等三种情况进行分类,然后分别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他们还会到楼道、居民家中发放垃圾分类宣传页、小册子。
“起初,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科学地给垃圾分类,常把剩饭等厨余垃圾当成可回收垃圾。”田丽萍回忆,当初100个居民里大约只有30人能基本做到垃圾分类。不过随着指导员的“贴身”引导服务,现在即使社区里的许多孩子也熟知垃圾如何分类。
在昨天的仪式上,十几名孩子拿着50多张代表橘子皮、醋瓶、鱼骨等不同物品的卡片,几乎全部正确贴到了代表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三块小板上。“孩子竟然知道大棒骨属于‘其余垃圾’,不简单。”环保人士田淑英很惊讶。通常,这种不易腐蚀的大骨头都被人误以为是厨余垃圾。
枣营北里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索永强介绍,社区目前正对34名志愿者进行培训,他们很快将加入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帮助居民提高垃圾分类意识。
反应:“驴屎蛋”:政府承诺支持我们搞垃圾分类
针对昨天本市启动的600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的行动,此前号称要办“中国最高级别”的垃圾分类小区的阿苏卫地区周边居民代表“驴屎蛋”表示,这是政府在做好事,对于阿苏卫周边的小区没被纳入昌平区的试点小区,他表示理解。
“驴屎蛋”说,可能是由于地区偏远,交通车辆运输不方便等原因,他们这些小区没被纳入试点。但是他们相信政府,“之前他们承诺一定会从资金等各方面来支持我们搞垃圾分类的。”
背景:本市每天要埋掉近7000吨厨余垃圾
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介绍,目前本市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3万吨,其中厨余垃圾占到50%左右,而现有的三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即南宫堆肥厂、阿苏卫综合处理厂、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总计在2000吨左右。
据了解,剩下的厨余垃圾基本是采用卫生填埋方式来处理,也就是本市每天要埋掉近7000吨的厨余垃圾,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垃圾中的可利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威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