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未来城”,湿地建在市中心
4月27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来自台北的“绿色未来城”展出在正式开放前一天,先向媒体开放。垃圾不落地、旅游零排放、湿地滤污水等系列环保措施让记者先睹为快。
垃圾费随袋征收,水果皮成宝贝
鱼骨头虾壳、水果皮菜叶、厨房污油等垃圾,在台北全是宝贝,前两类用于堆肥,后一种用于生产纯生物质柴油。用他们的话说,这属于“厨余回收类”,是可利用资源。此外,废弃的零食、米粮、调味品等,也都属于“厨余回收类”。
每天定时定点,随着叮叮当当的音乐声,垃圾收集车和资源回收车出现在台北的各小区。市民习惯性地拎着“垃圾袋”和“回收物品袋” 交给回收队员。统一样式的垃圾袋成为台北一景。
据悉,台北自1997年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后,去年又推出“垃圾费随袋征收”的撒手锏。指着展板,台北县政府环保局低碳社区发展中心主任朱益君说道:“新政策规定,可供回收的物品绝对不能混进垃圾袋,否则回收队员不予回收。私自扔垃圾,重罚,举报者,重奖。垃圾袋价格远远高于普通塑料袋,大约每个0.42元新台币。”垃圾袋全有编号,并印有防伪标签。
朱益君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把“厨余回收类”和“资源回收类”从垃圾中剥离出来,减少垃圾产生量。“开始推行这个政策时,很多人不适应,‘太麻烦’是主要原因。我们边宣传边给市民算账,垃圾费随袋征收较之随水征收,一家三口每年可减少费用478元新台币,经济、环保两不误。”
据悉,经过区分后,台北的垃圾越来越少。展板数据表明,垃圾减量47%,资源回收增量12%,厨余回收增量192%,民众支持率高达81%。
打造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成清水
在绿色未来城展区入口处,台北大汉溪湿地走廊的图片特别显眼。据悉,台北1/4的生活污水是利用这些湿地处理的。顺着黑呼呼的进口一路走去,出口处是清水潺潺,鱼虾成群。
朱益君介绍道,生活污水处理不一定要通过污水处理厂,可以广泛设置湿地处理污水。污水对于整个湿地来说是营养源的供应者,顺着生物链,一步步使水质得到净化。净化后,水流到河川里,再补充河川流失的水源。
记者问,湿地是否可以建在城市里?朱益君笑道,大汉溪湿地走廊的几个湿地,就是建设在台北市区的,其中有的还在市中心。如今湿地周边水鸟成群,鸟蛋随处可见。湿地周边也成为有品位的休息区。
打造低碳社区,米糠稻草可环保
低碳社区,是“绿色未来城”展览的重头戏。展览以样本的方式解读了如何做才是低碳社区。
展板上的一个小区,墙壁爬满绿色植物,社区的屋顶不仅有花园,还有个小农园,小区灌溉用水全部来自蓄水槽里的雨水。绿地用树枝、米糠、稻草等天然覆盖物覆盖,可有效防止水分蒸发。屋顶上有个高高的窗户增加对流,起到自然降温的效果。风力发电机发电虽然不多,但足够小区公共用电。人行道和活动场所,用透水砖和地下砾石铺设而成,为的是让雨水渗透到地下。家用水龙头为喷雾式,用水不多,但冲洗效果很好。采光井引进的自然光及自然通风,让地下室明亮而舒适……
朱益君说,目前,台北新建的学校、机关等都基本采用了低碳社区的建筑模式。
碳汇券可兑换,旅游实现零排放
台北的双溪、坪林是著名的低碳旅游区。旅游区里的设施以绿色节碳为主,游客不能开私家车或打车前往,要自备餐具,吃的是当季当地的食物,垃圾自行带回。
据悉,一般旅游模式每人排碳量为23公斤,低碳旅游模式每人排碳量为4.55公斤。为了旅游能实现碳零排放,台北又引进了碳汇券的管理模式。
旅游区里设有低碳商店。游客在管理中心以1:1的比例兑换碳汇券后,可在低碳商店里自由购买商品。低碳商店的老板再拿着碳汇券,去管理中心兑回钱币,其中的10%被留下用于植树。种一棵树大约可吸收5公斤的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