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走出资源化利用新路子
海源南路是昆明市西片区一条南北向的一级主干道,漫步街头,道路两旁绿树葱茏,草木掩映,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浓浓绿意。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与一般道路不同的是,海源南路两旁的路缘石上有着一排排清晰的孔洞。这样的孔洞有何玄机,大量的道路绿化是否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水资源,建筑节能降耗如何实现?前不久,带着一连串问题,笔者走访了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生态路
“这其实是机动车道的雨水收集孔,每个孔洞间隔60厘米,与之连接的是装满碎石的U型槽雨水收集系统。一旦下雨,可以确保80%的雨水经过过滤渗透至绿化带土壤中,既灌溉植物又补充地下水。”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对于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则通过采用2%的自然坡降实现雨水最大化收集,从而形成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生态道路,达到道路绿化面积最大化、呼吸面积最大化、雨水最大限度截留的目的。
昆明位于长江、珠江、红河三江分水岭浅丘地带,虽然周边河道水系丰富,但由于区域内没有大江大河过境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等因素,昆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国14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当中处于极低水平。鉴于水资源的严峻形势,近年来,昆明市在城市建设中一改传统的雨水排涝方式,注重将雨水的综合利用放在重要地位,2009年昆明市政府出台了《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明确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凡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昆明雨季、旱季分明,降雨绝大部分集中于雨季,为防止过多的雨水进入绿化带,影响植物生长,在道路设计中还设置了土壤排水系统,可将过多的水分排至市政雨水井。”这位负责人说,实践证明,海源南路可以保证降雨历时1小时,降雨强度达到50毫米,道路不会积水。“建设雨水资源化利用生态路是昆明城市建设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在今年大旱期间,海源南路已显现出对雨水利用的优势。2009年,昆明主城区已启动10条生态路的建设,今后,主城区内所有新建道路都会是生态道路。”
年新增太阳能热利用面积34万平方米
昆明素有“春城”美誉,全年晴天较多,年均日照数2250小时以上。为充分发挥太阳能资源优势,近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围绕太阳能应用做足了文章。“力度前所未有,效果非常明显。”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技处负责人用一句话形容。
2009年,昆明市新增太阳能热利用面积34.26万平方米,累计太阳能热水器面积保有量达到230万平方米,人均太阳能集热器面积0.343平方米,太阳能热利用普及率由2007年的30%升至2009年的70%以上。
“现在新建小区太阳能热水器都是配套的,早上7点钟就有热水了,一天到晚都用不完。”家住昆明南市区广福路的朱阿姨告诉笔者。以前,朱阿姨家用的是燃气热水器,感觉既不经济又不方便,新小区则采用的是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以前看到屋顶的热水器都是乱糟糟的,现在盖好的房子太阳能热水器都比较美观,有些壁挂式的还不占空间。”“昆明从2008年起已将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纳入建筑节能专项审查,目的就是确保太阳能供热设施与建筑达到一体化。”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勘察设计处负责人如是说。
老百姓对太阳能的热情直接催生壮大了相关产业。2009年,昆明全市太阳能利用总产值约20亿元,拥有100多家专业从事太阳能利用的生产企业,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达63兆瓦,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50万平方米。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系统工程、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以及太阳能温水游泳池等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昆明市有4个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补贴。其中,石林66兆瓦并网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7000多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将达到7万吨。
广泛使用节能环保型建材
提起建材产业,人们想到的总是资源浪费、能源高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昆明,笔者看到,政府通过在建筑设计中推广新技术、新材料,鼓励企业依托活化粉煤灰等技术,利用粉煤灰、矿渣、建筑垃圾生产和推广新墙材、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等,成效显著。
据统计,2009年昆明发展新墙材实现节约和保护土地约0.56万亩,综合利用工业废渣200万吨,节能20.9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07吨,工业粉尘340吨,氟化物约1万吨。
为加强建筑节能监管,昆明市还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对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及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要求由中介机构出具节能评估报告,提交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各项目审批部门一律不予核准、备案和建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