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想方设法突破垃圾“围城”
2009年以来,中国各大城市的垃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处理巨量的城市垃圾成为市民与媒体关注的焦点。此次全国政协会议上,多个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就此提出建议,希望帮助城市“突出重围”。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近年来还在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
在填埋、堆肥以及焚烧等三种垃圾处理方式中,中国主要采用填埋处理。据统计,2008年中国城市的垃圾产生量是1.55亿吨,其中填埋占82.7%,焚烧占15%。
有政协委员指出,填埋比例过高会带来垃圾的二次污染,而且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局副局长潘碧灵说,一个日处理千吨垃圾的填埋场需要占用土地1000多亩,垃圾填埋所消耗的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能承受之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相对于占地庞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小的焚烧厂成为大中城市垃圾处理的首选项并不意外。
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家都认识到垃圾焚烧对于节约土地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自立介绍说,世界上土地资源较少的国家,均把焚烧作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日本78%的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处理,英国的比例高达88%。
除了节约土地,垃圾焚烧过程中的污染物也可以控制在安全排放的范围内。潘碧灵说,现在成熟的处理技术能做到焚烧后有害物质基本上被破坏,填埋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焚烧后垃圾容积能减少90%,质量能减少75%。与此同时,焚烧后剩余物也可以再利用。
此前,北京市有关方面组织有网民代表参加的考察团赴日本考察城市垃圾处理。他们发现,垃圾焚烧技术在当地已经非常成熟,不少小区附近都有焚烧厂,但丝毫感觉不到异味,污染完全可控。
“在世界其他国家都可以行之有效的技术,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行呢?”考察团中的网友代表“驴屎蛋”的提问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困惑。
潘碧灵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中国的垃圾分类不规范。垃圾分类缺位,混合垃圾或只经过简单处理的垃圾直接焚烧,二恶英等有毒物质产生量大大高于分类垃圾。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陈英旭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杭州市目前日产垃圾6000多吨,但由于垃圾处置设施数量不足,相当数量的垃圾处置达不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造成二次污染。
他告诉记者,分类后的垃圾能实现资源再利用:回收1吨废纸可以再造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日常的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只要经过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也可以生产0.3吨有机肥料。
“这一切的前提是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平时大家洗衣做饭都不嫌麻烦,为什么不肯多花一点时间把垃圾分类呢?”陈英旭说。
针对垃圾分类难题,全国工商联在此次会议上提出团体提案,建议调整现有垃圾收运体系,做到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同时提高现行的每吨20至30元的垃圾处理费标准,加强对垃圾分类、收运设施的投入。
致公党中央建议,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干湿分类处理方式,将高水分的餐厨垃圾和农贸市场垃圾从源头分开,这部分垃圾的有机质含量很高,可以用生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减少焚烧垃圾的含量。
“垃圾处理需要培养每个居民的分类意识,同时学习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做法,这样才能突破垃圾‘围城’。”陈英旭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