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正在消失的“地球之肾”
一些湿地正在变成钢筋水泥的别墅,变成道路、工厂和农田,犹如焚琴煮鹤。正因为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才使湿地保护成为无法破解的难题。湿地被大面积围垦与过度开发的背后,与当地政府对湿地的漠视与不作为有极大关系。在少数地区,地方政府甚至成为湿地保护的最大干扰者。
“我从小就住在温榆河畔,那时候和童年的伙伴们一起下河抓鱼,还有虾……总之,那里很美,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我们得到了很多东西,也失去了很多。”人到中年的林先生回忆起温榆河过去的清新与宁静,心中仍满是留恋。
其实,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像温榆河一带这样的湿地逐渐被破坏或者消失的情况很普遍,人们正在逐渐失去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对于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人的梦中乐园
为了保护湿地,1971年2月2日,18个国家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湿地公约》。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旨在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201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全球暖化、冰川消退、水位上升、降雨不均,全球正热烈讨论气候变化和它带来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湿地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调节自然生态功能的三大资源——森林、海洋与湿地中,湿地等于一处水源。虽然湿地只占地球表面大约6%至8%的面积,不过很多研究指出,湿地能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除了具有森林所有的生态功能外,湿地对维系水循环、降解污染、蓄洪防旱、保护珍稀动物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更关键的是,作为“地球之肾”,湿地能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对气候具有调节功能,并缓解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同时,湿地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很多珍稀水鸟的繁殖和迁徙都离不开湿地,它称得上是“鸟类的乐园”或“生物展览馆”。
据称,中国面临的现状是,在湿地面积锐减的同时,湿地所拥有的独特的生态功能,包括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在迅速退化。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历史上中国的湿地总面积曾经达到过657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而近年的调查却显示,中国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降到了国土总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此外,还有约40%的湿地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危险。
开荒种地、挖塘养鱼、抓禽捕鸟、打砂取土、私搭滥建……这些因素直接加速了湿地的减少和消失。在城市不断发展扩张中,特别是近年来周边地区公路及房地产的开发,使原有的天然径流形成和汇入通道被人为阻断。附近地区湿地开垦为耕地,渔业和种植业过度开采地下水,更加剧了这种破坏。
当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变为“高楼林立”,当绿地被毁坏、风沙袭进城市、气候变得古怪……人们开始做梦都想念湿地。它已经不仅仅是野生物种抓住的“救生圈”,更是那些为钢筋水泥所困的城市人的梦中乐园。
湿地变高楼
“城市快速发展、水资源过度利用、湿地迅速消失、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这些正成为北京湿地现状的真实写照。
以温榆河为例,温榆河是北京市五大水系中唯一常年有水的河流,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曾经的温榆河风景优美,如今,河岸边上塑料袋、餐盒堆积,一块块土地由于长期烧烤的原因而寸草不生,河沙外露,有的地方甚至需要走过一段沙化的河岸才能到达河边。人为的破坏已经使温榆河附近的风景失去了往日的秀美。
北京顺义区某别墅楼盘曾在销售手册中宣称是“中国首个在湿地里种出的别墅”。这并不是开发商为吸引顾客故弄玄虚,在这一楼盘的项目区域内的确有几块湿地。“湿地里种别墅”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并不少见。
北京湿地周边往往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区域,农田、建筑、水利设施、公路等对湿地植物及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城市的快速发展侵占了北京市的湿地,郊区原有的大量苇塘、坑塘基本消失,现仅剩864公顷。海淀六郎庄、巴沟一带过去泉、淀遍布,如今高楼林立,湿地全部消失。原来茫茫一片的三海子是北京城南久负盛名的沼泽地,现在这片湿地已经被楼房包围,所剩无几。
据有关资料显示,1962年北京郊区有苇塘面积1万公顷左右,40年后苇塘面积已不足500公顷。从1980年到2008年,28年间全市水田种植面积减少95.8%。这样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很多见。
声名远播的深圳红树林湿地公园位于深圳湾畔,是我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去深圳的海内外游客都要去海滨生态公园看看沿海岸逶迤的红树林和在此越冬的数万只水鸟翔集的壮观场面。红树林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共同构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然而,如此珍贵的财富因为房产开发的破坏,湿地面积20年间减少了50%。
保护湿地
其实对于普通大众,对湿地这个词汇的认知可能来自于电影《非诚勿扰》中的西溪湿地,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非诚勿扰》拍摄之前,西溪湿地的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就像影片中说的一样,提起杭州名胜,很多人知道有西湖,不知有西溪。西溪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已形成1800多年,河港、池塘、湖漾、沼泽密布,生长着数百种植物,百余种动物,其中鸟类占杭州鸟类总数的近一半,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绝”。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目前仅存十余平方公里。许多当年的湿地如今已建满住宅新区,湿地内村庄密集、人口较多。在这些村庄,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近70%,最多时有两万头生猪存栏,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当时专家指出,如果再不实施保护,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而且据测算,如果保护工程晚启动一年,成本就要增加1亿元以上。2003年,杭州市用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通过家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房屋整修等措施,对其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恢复。2005年2月,西溪湿地被国家林业局定为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显然,这是一个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例子。不过,仍然有许多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将一些湿地变成钢筋水泥的别墅,变成道路、工厂和农田,犹如焚琴煮鹤。
正因为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才使湿地保护成为无法破解的难题。湿地被大面积围垦与过度开发的背后,与当地政府对湿地的漠视与不作为有极大关系。在少数地区,地方政府甚至成为湿地保护的最大干扰者。
我国湿地面临的直接威胁主要是湿地被开垦、开发、污染,湿地资源过度利用,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包括在湿地上游截留水源以及过度的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不合理的农业灌溉用水以及自然因素造成的湿地生态缺水等等因素对湿地构成了严重威胁和破坏。目前,造成湿地丧失和退化的这些直接驱动力没有有效消除,局部地区甚至有日趋加重的趋势。
另外,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继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湿地丧失和退化间接驱动力的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因子也将长期存在,我国湿地将长时间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唤起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背景新闻
青海三江源黑土滩变绿洲
目前,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黑土滩治理项目完成投资7400多万元,75万多亩黑土滩面积得到有效治理,变成片片绿洲。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过度放牧和鼠害等因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700多万亩高寒草甸退化成裸露的“黑土滩”,其面积呈逐渐扩大趋势,严重威胁着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2005年,中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该工程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支撑等三大建设项目,其中黑土滩治理是22个子项目之一,也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和关键之一。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治理黑土滩的主要措施是围栏补播,即在重点项目区推广种植草地早熟禾、披碱草、中华羊茅等新型牧草,然后实施至少3年的封育管理,使原来退化的草地得到休养生息。
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黑土滩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从2005年以前的2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平均亩产鲜草量比治理前增长了6倍,牧草平均高度已达到50厘米,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成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