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公布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
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了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据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
地表水总体为中度污染,重点湖库未发生大面积水华,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为轻度污染。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酸雨污染依然较重。重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夜间噪声污染相对较重。典型农村地区地表水为中度污染,空气质量良好。
从环境监测结果来看,"十一五"以来,全国地表水水质持续好转,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个别地方和区域污染指标超过国家标准,污染依然严重,全国环境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地表水Ⅰ~Ⅲ水质比例上升
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51.9%,较2009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0.8%,与2009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降低了6.6个百分点,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22%)要求。
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年平均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较2009年下降了3.9%,较2005年下降了31.9%,好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地表水氨氮年平均浓度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西南诸河、海河、长江、黄河等水系共有40个断面出现铅、汞等重金属超标现象。
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9.6%,较2009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43%)要求。
七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为优,支流水质良好。三峡水库水质为优。黄河干流水质为优,支流为重度污染。珠江干流水质良好,支流水质为优。松花江干流为轻度污染,支流为中度污染。淮河干流水质为优,支流为中度污染。海河水系为重度污染。辽河干流为轻度污染,支流为中度污染。
重点湖泊中,太湖湖体为重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总氮、总磷浓度较2009年有所下降。与2009年相比,4~6月水华发生频次降低,7~8月水华有所加重。滇池湖体为重度污染,属重度富营养,较2009年有所加重,4~8月持续出现区域性水华。巢湖湖体为中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4~8月,水华发生情况较2009年有所加重。洪泽湖湖体为中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洞庭湖湖体为重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鄱阳湖湖体为轻度污染,属轻度富营养。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属中营养。
2010年,监测的39条国界河流中,入境河流水质为优,出境河流、界河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五日生化需氧量。中俄界湖兴凯湖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中蒙界湖贝尔湖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
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所下降
2010年,全国近岸海域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占62.7%,较2009年下降10.2个百分点,较2005年下降4.5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为14.1%,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23.2%,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四大海区中,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海水为中度污染,东海近岸海域海水为重度污染。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为优,胶州湾为轻度污染,辽东湾为中度污染,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为重度污染。11个沿海省份中,海南、广西、山东一、二类海水比例超过80%,其中海南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100%。
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为73.5%,较2009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30.3个百分点。95.6%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292天,比2005年提高了27.1个百分点,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75%)要求。
2010年,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较2009年下降了2.3%,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上升2.9%和1.1%。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26.3%和12.0%,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基本持平。
世博会期间,上海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优良天数比例为98.4%,较2009年上升2.7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达到历年同期最低水平。
亚运会期间,广州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优良天数比例为100%,较2009年上升12.5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酸雨污染依然较重
2010年,全国酸雨(pH年均值低于5.6)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6%,与2009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下降1.3个百分点,总体略有减小。较重酸雨区(pH年均值低于5.0)和重酸雨区(pH年均值低于4.5)的面积基本稳定。酸雨集中分布于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全国酸雨分布区域、酸雨类型未出现明显变化,降水中主要致酸物质为硫酸盐。
城市噪声质量保持稳定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各类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高于夜间,3类功能区达标率高于其他类功能区。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噪声超标较严重,超标率约62.7%。
生态指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5年~200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在"一般"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009年全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EI)与2008年相比,增加0.5,与2005年相比,增加0.9。E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农村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2010年,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4个农村"以奖促治"村庄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地表水总体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氨氮、高锰酸盐指数。27个省份共监测农田、菜地、养殖场周边、企业周边、污灌区、垃圾场周边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507个土壤样品,超标率在11.1%~42.6%之间,主要污染指标为重金属、滴滴涕等。企业周边土壤、农田土壤污染较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