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太湖并非无锡灾祸之源
2007年爆发的太湖藻类水华事件,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得到了《科学》新闻焦点专栏的高度重视(2007年8月31日刊,第1166页,标题《向太湖“绿魔”开战》)。然而,此次造成无锡市饮用水感官指标下降的事件实际上是一起独立的事件,虽然它引起了公众对太湖和显而易见的蓝藻水华进行关注。
对太湖进行的相关环境监测表明,此次藻类水华爆发于2007年4月下旬。然而,城市饮用水中强烈的异嗅异味却出现于5月底至6月初期间。由此可见,该异嗅异味并非直接由太湖藻类水华爆发导致,而是由于不明来源的“黑水团”侵入该城市主要水源地引发的。该“黑水团”的存续可以与水中氨氮浓度的变化联系起来——平时的氨氮浓度为0.23~0.97mg/L,5月28日开始猛然上升,在5月31日达到峰值4.0mg/L后逐渐回落。然而,这一时期观察到的不寻常的高氨氮浓度却并不是藻类水华爆发过程的通常情况。2007年6月4日的分别对该城市取水口和“黑水团”进行取样检测。样品分析表明,水源水及“黑水团”均具有强烈的腐败味及泥沼味(1,2),并且含有二甲基三硫醚(3,4)的浓度分别为11,399ng/L和1768ng/L,该浓度足以致嗅(5,6)。许多细菌(例如,假单胞菌)在将甲硫氨酸和巯基丙氨酸分解为硫化氢、甲基硫醇和二甲基聚硫化物的过程中,均可以产生二甲基三硫化物及其相关烷基多硫化物(7-11)。同时,还检测发现了两种典型的可以产生土霉味的藻类代谢产物——二甲基异莰醇和土嗅素(12-14),然而其浓度却远低于前述的二甲基三硫化物。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无锡城市供水系统中嗅味产生的主要物质是二甲基三硫化物及其相关烷基多硫化物,而非二甲基异莰醇和土嗅素类物质。尽管,目前尚无法明确“黑水团”及其相关烷基多硫化物的来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绝非藻类直接代谢的产物。当然,蓝藻的降解过程也可能产生该类物质。
众所周知,某些蓝藻,如铜绿微囊藻——太湖中的一种主要可见藻类,的确可以代谢产生一系列有损人类健康的藻毒素。因此,在2007年6月4日和6月8日对相同取水口处的水源水进行了系统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藻类爆发普遍相关的两类藻毒素MC-LR和MC-RR(15,16),在6月4日的样品中并未检出,而在6月8日的样品中也仅仅检出极小的浓度(分别为64ng/L和72ng/L)。该浓度并未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饮用水中藻毒素含量不高于1μg/L的标准。
事实上,2007年的太湖藻类爆发与往年相比并未出现本质上的不同。根据当地的监测数据,本次无锡市供水嗅味发生期间(2007年5月底)的藻类浓度远低于其在2003年8月份的历史最高记录。引发公众对于城市供水安全担心的实际上是一起复杂的由生物引起的化学事件,和此前发生过的多次太湖蓝藻水华的爆发并无关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