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中国探索
国际排放交易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碳交易市场交易额超过70亿美元。而2006年世界碳排放权交易总额为280亿美元,交易量达到13亿吨。同时,据统计,亚洲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平均价格是十几欧元每吨,到了欧洲交易市场,价格就可以升为二十几欧元每吨,并且这个价格现在还在不断攀升中。
此外,目前,中国获得经联合国批准的核证减排量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总量的40%。而根据国际清洁发展机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权,中国因此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低碳经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让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我国碳交易蓄势待发
低碳经济中有一个重要角色——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美国国家环保局首先将其运用于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也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措施。
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体系EU ETS、欧洲气候交易所E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甚至还出现了排放权证券化的衍生金融工具,如EU ETS的EUA期货。
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推出后,业内人士也纷纷呼吁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因为作为全球碳排放权的重要供方,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完整的交易平台,在国际交易中由于交易的信息透明度不够,国内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在8月5日,中国两座最大的城市北京、上海成立两家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现在交易所还没有交易二氧化碳,可能交易的是二氧化硫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告诉记者。据记者了解,目前,这两个交易所还只是进行节能减排与环保的技术交易。
尽管如此,这两家交易所的挂牌,仍给中国企业一个信号,那就是利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富余的碳排放指标卖给欧洲的大买家,实现双赢。
“在环交所进行交易,对我国碳交易市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也是在承认环境的价值。” 在肯定环境交易所对中国加快碳排放交易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世秋还指出了市场监管的重要性,“因为低碳经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市场的监管非常重要”。
此外,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也表示,目前,中国的碳交易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通过建立这样一种市场环境,可以使中国企业熟悉游戏规则,改变目前在国际社会处于被动的状态。
尝试建立低碳经济区
除了尽快熟悉国际碳交易规则,改变国内相关交易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外,中国还在积极做其他方面的尝试。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上海和保定这两个试点城市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总结出可行模式,然后向全国推广。
随后,2月底,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第三代环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题为《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项目》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低碳经济区”可以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政策的试金石,建议中国在经济繁荣的东部和欠发达的西部各选一个地区,开展低碳经济区试点。
“目前来看,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的低碳城市项目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庄贵阳说。作为两个月前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有关低碳经济的书——《低碳经济论》的作者之一,庄贵阳对中国低碳经济的现状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他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和保定两个城市侧重的只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某一方面,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应该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如果建立低碳经济区,可以侧重吸引研究及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欧盟与中国也可在低碳经济区侧重能源和气候方面的合作。
“如果说深圳代表了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低碳经济区的建立与否及如何建立,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庄贵阳告诉记者,目前,珠海市和吉林市对率先在国内建立低碳经济区都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前往考察。
对于建立低碳经济区,张世秋也是十分赞同,她认为,在任何一个地方建立低碳经济区都是有必要的,“但是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有明确的发展政策和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个前提非常重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