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投融资格局亟待突破
去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风声鹤唳,而节能环保、新能源、清洁技术等产业却风景这边独好,以其稳健、持续的增长速度和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不少VC(风险投资基金)、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关注。而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坚定不移,也给了业内外人士勇于尝试的信心。
先是4万亿元中环境投资的大手笔,国内各大银行绿色金融的实践日益活跃,再到年初首只环保产业基金的设立、创业板即将开启,这一系列纷至沓来的利好消息,给环保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业内期盼已久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格局已经初现端倪。
各路资本看好环保产业
回报长期稳定 发展空间巨大
就在不久前,我国第一只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已获批注册成立。通用技术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昆亲手促成了这个“敛财”计划。“环保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有望调动大量民间资本注入环保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环保产业面临的资金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据她透露,在金融危机下大幅降低获利预期的各方“ 财神”们,对回报长期稳定、发展空间大的节能环保产业兴趣颇为浓厚。“VC、PE兜里揣着钱,就找节能环保项目。”
银行方面也对这个市场颇为看重,工行、招行、建行、兴业等国内银行纷纷通过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加快经营转型、优化信贷结构。这不仅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也是银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清华大学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5家国有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34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今年以来,银行业重启的并购贷款业务也同样青睐环保产业,首创股份、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以及创业环保一季度已经率先获得了并购贷款的支持,为其自身发展壮大迈出了第一步。
活跃的资本市场是环保产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目前,在A股市场已经有数十家环保产业类的上市企业(包括首创股份、龙净环保、菲达股份、合家资源、创业环保等),从而形成了股票市场中的绿色环保板块,环保产业和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筹措渠道更加多元。不久前,说了10年的创业板市场,随着《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的推出就要“水落石出”,给了更多规模不大但发展前景好的环保企业发展壮大的良机。据业内人士透露,北京碧水源、安徽盛运等公司目前已经通过了辅导期,上市已有预期。还有一些企业试图通过在海外借壳或买壳,在国外相关板块上市。
近年来,各地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投融资方面的探索实践同样不曾止步。上海发行环保题材的福利彩票,总值5000万元,主要目的是为苏州河治理筹资;济南、长沙等地发行市政债券为城市供水系统建设筹资。2008年,江西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银团贷款的实践在全国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政府直接出手乏力,社会资本进入无门
多元化投融资格局还缺政策助力
据估算,“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1375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4%~1.5%。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10年来,这个数字和比例都是直线上升的,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和巨大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需求相比,和我们面临的任务相比,这个数字还不甚令人满意。
王金南指出,政府作为市场投入的主体,职责分工还尚不明晰,很多配套政策还不到位甚至缺乏;政府间特别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环境事权划分不清,财力与事权不匹配。此外,政府环保投资的硬性渠道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财政制度保障。而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缺乏环保投资激励机制,企业环境投入力度不够;同时社会化资本介入较少,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由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渠道及手段组成的环保投融资格局,但从各投资主体和手段的作用与贡献看,传统模式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政策机制方面来看,环保投融资渠道不畅通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对此,刘昆表示:“在环保投融资领域,财政资金受财政收入及预算的制约渐渐无能为力;产业资本投资主体经过这几年的大规模投资,负债率明显提高,资金匮乏现象渐渐显露;而国债只是一种体现政策的支持性投资,规模有限,投向受限,无法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银行在环境领域的信贷也颇有些畏首畏尾,据统计,主要商业银行在环保产业的贷款投入相对较低,仅7%左右,部分只有3.29%。与此同时,囿于政策、机制,担心风险、回报,大批民间资本却不能、不敢注入这个正在蓬勃生长的产业市场。
研究表明,中国将近70%的环保投资是政府和公共部门投入的,而在美国和英国等市场经济国家,60%的污染治理资金是来自私人部门。这一投融资机制缺陷是造成环保产业,特别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完善外资和社会资本介入的多元化高效环保投融资机制已迫在眉睫。而这正是政府除了直接投资外,更应该着力的领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