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报称垃圾围城困局已成中国城市化的“切肤之痛”
加拿大《星岛日报》当地时间27日刊出社论说,随着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垃圾围城困扰显得愈来愈严峻。一埋了之、一烧了之,都不是最佳途径,中国需要建立的是一套合理有效的综合性处理体系。
文章摘编如下:
随着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中国城市面临的垃圾围城困扰显得愈来愈严峻。不久前广州番禺垃圾处理厂计划和香港将军澳垃圾堆填区扩展计划先后遭到当地居民抗议,又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化解城市垃圾面临的困境,需要新思维,开辟新途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处理城市垃圾的等厌恶性设施是必须的公共设施,纵使不受居民欢迎,最终都要选址兴建。不过,一埋了之、一烧了之,都不是最佳途径,中国需要建立的是一套包括垃圾减量、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在内的合理有效的综合性处理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数量增长难以遏制,垃圾处理的工作量和难度都明显加大。但是,根据在垃圾处理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如瑞典、日本和巴西等国的做法来看,兼顾社会发展和居民利益还是有径可循。
首先,从源头上有效地减少垃圾数量,堪称较符合环保的治本之道。海外有些地区,是规定住户要购买特定的胶袋来装载垃圾丢弃,垃圾愈多,要买的胶袋愈大和愈多,花钱就要更多,意在通过对自己钱包的影响,加强废物分类的意识和动机。如果垃圾费只属于管理费的一部分,市民不会强烈感受到“切肤之痛”。
其次,加大废弃物回收力度,将可以有效减轻环境污染和减少能耗。比如,广州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的垃圾中,仅一成被焚烧发电;厨余垃圾超过四成;其次是可回收的纸类、塑料、玻璃和金属。真正需要填埋的渣石泥土等无机物占近两成,通过综合处理也可以有效减少。广东中山市经过综合处理,填埋量仅占原垃圾总量的一成,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
综合回收利用的关键和难点,还在于垃圾分类,因为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不高。巴西政府实事求是,并不要求居民对生活垃圾实行细致分类,而是只要求他们把垃圾分成干和湿两种。居民倾倒湿垃圾需要按照重量向政府交费,干垃圾则免费。湿垃圾由政府部门负责处理,或堆肥或填埋,干垃圾则交给拾荒者合作社,让他们负责分类收集,节省了大量投资,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就业问题。瑞典政府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培养垃圾主动分类的观念,为长治久安提供了保障。
当然,对于实在不能回收利用的垃圾,集中焚化垃圾还是难免的,这就要求尽可能通过提高处理技术来较少污染。瑞典歌德堡一家大型垃圾处理厂采用非常先进的设备焚烧无法回收利用的干垃圾,据称废弃物百分之九十八可以变成能源,工厂的烟囱里只是冒出无害的水蒸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