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我国环保产业在路上
高科技环保企业与传统环保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不以设备制造、销售作为主营业务,而是侧重为机构提供从设计、施工、运营到环境咨询的一体化综合环保服务。这些高科技环保企业的大量涌现表明我国环保产业正悄然开始转型蜕变。从制造到服务,我国环保产业已经迈上新的发展之路。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环保展上,一大批高科技环保企业携先进污染治理理念、解决方案集体亮相,成为展会上最大亮点。据了解,这些高科技环保企业与传统环保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不以设备制造、销售作为主营业务,而是侧重为机构提供从设计、施工、运营到环境咨询的一体化综合环保服务。并且这些企业大多研发实力雄厚,在某些关键领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分析人士评价:“见微知著”。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素有“中国环保产业风向标”之称。此次展会上,高科技环保企业的大量涌现表明我国环保产业正悄然开始转型蜕变。从制造到服务,我国环保产业已经迈上新的发展之路。
深化减排的内在需求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随着环境设施投资的持续增加,我国环保产业将由环保装备制造业为主向环保综合服务业为主转型升级。”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此前表示。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部署,今后5年我国环境保护任务更加繁重。主要污染物在原有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又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约束性指标,同时鼓励总氮、总磷、重金属等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关注传统污染防治领域的同时,农村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防治等也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深化减排工作就是改善综合环境质量,这需要环境服务业的有力支持。”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表示,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不仅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产业支撑,而且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是深化减排工作的内在需求。
一个国家环保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环境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在发达国家环境服务业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达50%-60%,而目前我国环境服务业占环保产业的比重相对偏低。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达4800亿元,其中环境服务业产值约为1100亿元,仅占环保产业比重的22.9%。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巡视员何炳光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仅城镇污水垃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就将达到6000多亿元,运营服务的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他表示,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
多重障碍不容小觑
“专业化的环境服务可以整合和优化环保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环境服务综合成本的最小化。”济邦咨询公司董事长张燎表示,发展环境服务业有利于环境综合治理,但如果环境服务业不向环境效果交付方式转型,继续重复传统的环境治理和管理方式,将对环境服务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影响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环境服务业的经营主体大多有政府背景,市场化程度不高,所提供的服务又以开发、设计等技术性服务为主,因此庞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无法完全演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处置及产业管理机制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目前只在我国污染治理设施和工程设计施工等小范围有所反映。
“只有分清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才能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威立雅水务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坦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环境服务业实现良性发展的基础。
“环境服务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是影响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专家介绍说,虽然我国环保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设备提供商众多,但环保设施的运营基本由当地企业分散经营,产业缺乏龙头企业。
据了解,在环境服务业发达国家,污水和垃圾的处理主要由大型运营企业负责,这些企业不仅处理能力强,产值规模也十分可观,如美国环境工程顾问服务公司美华集团的年收入高达100亿美元;而在我国,1600座污水处理厂和700座垃圾处理厂的运营分散在上千个不同运营主体中,年收入更是不可能与美华集团相提并论。
另外,我国环境服务业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鼓励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很多环境服务项目因为所需资金量大、工程时间长、收益受政策影响较大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环境服务项目的收费体系不健全;一些环境服务标准过低。
“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影响了我国环保工作效能的发挥和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专家表示。
发展路线图日渐清晰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开始实施,我国环保产业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发布,节能环保产业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环保产业被国家寄予厚望,并提出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傅涛认为,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被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意味着环保产业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两者高度一致。
他指出,从2009年中央提出把加强环境保护、振兴环保产业作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表明政府开始从经济角度来看待环保问题。环保产业已经不单单被视作一项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存在的公益事业,而是能够通过环境的治理、保护和修复等工作创造收益的产业,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起到的是促进作用。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正式发布《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环保产业如何定位、环保产业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变化和需求,并提出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决定产业生态。除了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外,逐步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服务业面临的诸多挑战还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商业模式。
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是我国环保产业在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较早开展的探索之一。BOT模式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据了解,采用BOT模式运行的项目合同时间一般为20-30年,具备稳定的现金流是其主要优势。由于这种模式比较受资本市场的青睐,企业可以借助资金平台迅速成长升级为有影响力的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其蝴蝶效应已经显现,造就了首创、北控等一批上市公司。
合同环境服务和合同减排管理是更为新颖的治污减排商业模式。责任主体以合同或契约的方式向专门提供环境服务的企业采购明确的环境服务,并依据环境效果支付相应的费用。专家表示,虽然这一模式的具体成效现在还不能一概而论,但其带来的直接好处显而易见。一是投入和环境效果直接挂钩,政府主要注重效果,对过程和方法可只作规范不做干预。二是有利于精兵简政,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构建“小政府、大社会”。而且按服务对象、资金提供方式、期限长短、产权处理方式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非常灵活。
“每一个产业的成熟都要遵循其发展规律,环境服务业同样如此。在环保产业的转型期,企业的战略定位各不相同,但终归会在更为先进、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下实现殊途同归,大中小企业各得所需,资本在转型过程中有序流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效率的提升和进步。”专家强调,“这才是大力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最大价值所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