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多关注本土环保核心技术
西方技术一直是“先进”的代名词,在环境治理领域更是弥漫着这样的崇拜,我们习惯于谈论西方是怎么治理的,习惯于接受西方的治理技术和思路,但对本土的东西反而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某种程度上也导致纯粹的本土企业非要取个洋名伪装一下,或者明明是自有技术,非说是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造。其实,这种举动多少也有些苦衷,希望得到一个更能被社会接受的名头,无可厚非,就像“竹均”这名字还是有些乡土气,改成陈白露后就能红遍上海滩了。
但这样的局面非要一直持续下去吗?外来的和尚真的能念好咱这儿的经吗?事实上,从中国环保市场开始发育到今天的蓬勃发展,虽然很多有赖于国外技术,但国外技术在中国也碰到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价格昂贵。
比如,西方的垃圾处理技术就搞不定中国的垃圾,因为没有实现垃圾分类,中国的垃圾普遍热值低、水分大,所以不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碰到了很多问题。上海世博会前曾有个国家喜孜孜地跑到中国推荐小区使用的垃圾密闭运输系统,媒体也充满希望地报道,仿佛有了这个系统,困扰中国人的垃圾围城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笔者当时就生狐疑,倒不是自己比那些“天真”的记者更老道,实在是这么昂贵的使用成本,到底由谁支付?当中国人还在为交多少垃圾费斤斤计较时,哪个小区又能主动安装这种全密闭系统呢?这个问题搞不清,多好的东西最后都是一堆废铁。事实也是如此,那套系统的所谓推广终究胎死腹中。
事实上,国外的技术昂贵、不符合中国国情,是普遍反映,这种理由在垃圾渗滤液处理等许多领域也都司空惯见。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目前遇到的环境挑战要严重于任何一个国家,所以对环境技术的需求也复杂于任何一个国家。
中国的环境问题的确不是国外企业能够一网打尽的,一段时间以来,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在不同场合都提出了这一问题:“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目前我国基本上复制欧美模式。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模式能不能有效解决我国的问题,是不是可持续的?”
陈吉宁的忧虑来自于现实,与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相比,我国目前面临的城市化、工业化双重压力是欧美国家都不曾经历过的;我们遭遇的不少治污难题也是西方企业没有碰到过的。所以,如此复杂的、复合式、压缩式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找方案找出路。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虽然主流观点一直迷信“舶来品”,认为国外技术就是先进的,但现实往往给业界沉重的打击。比如,在垃圾渗滤液领域,国外技术事实上已经全军覆没,而这种问题在水污染治理领域、脱硫领域等也不乏相关案例。
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中国的环保产业刚起步,自然需要向国外学习,但现在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复合式、压缩式的,所以国外的工艺也解决不了。有些成熟的企业家已经趋于冷静和成熟,他们在呼吁,不要以为国外工艺就一定好,欧美环保公司的技术基本都是几十年前的传统技术,他们的国家已经将污染产业转移出去,而中国如今面临的是“日新月异”的污染问题,他们欠缺中国这样的“练兵场”,所以技术就很难进步了。
所以,请大家多关注中国本土的核心技术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