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产业转移重蹈珠三角覆辙 或造成水资源危机
工业用水飙升
在广东省鼓励转移的产业类型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都位列全省七大用水行业之中(见下表)。从现有的省级转移园主导产业发展情况来看,80%以上的产业园都拥有诸如电子制造、纺织、机械设备等高耗水企业。
承接地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大多对用水企业只收取非常低廉的水价。例如河源市规模最大的中山(河源)转移园对外宣称提供“全省最优惠的工业地价、电价和水价”,并连续两年在省级产业转移园考核中获得“优秀”评级、得到省政府财政和土地嘉奖。
政策主导下,河源全市工业用水量在产业转移园迅速壮大的2006年到2010年,从3.74亿立方米增长到5.53亿立方米,飙升48%(见下图)。
城市化提速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
产业的快速推进也在加速承接地的城市化进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落地山区及不发达的两翼地区在创造就业的同时,也在快速增加城市人口,从而为城市居民供水增添新的压力。
以河源为例,尽管一直是贫困山区,其人口仍然在20年间增长了近30%。而其中,非农业人口从1990年的350,588人,增加到2010年的839,876人,增长率为140%,彰显工业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
河源已将新水源工程作为2010十大民生工程之首,规划中的河源市区新水源工程完工后,将满足河源城区100万人(预期人口数)每日64万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比现有日供水量19万立方米增加3倍多。而现行配额是约束性指标,且工业和生活用水共享同一个配额,属此消彼长的关系。届时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矛盾,势必加剧。
水资源短缺日益凸显
广东曾经被誉为“空气中都拧得出水”来的富水省份,年平均降雨量为1774毫米,是全国平均值的2.74倍,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但广东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即使是在貌似水量丰沛的东江流域,用水区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1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年人均用水警戒线。
面对丰沛的降水,广东为何遭遇缺水的危机,而且情况仍然在继续恶化?据调研,其原因主要有三:自然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工程性缺水,以及水质性缺水。其中以水质性缺水最为严重。
以珠三角重镇东莞为例,东莞境内,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市环境承载能力已达极限。不单如此,惠州潼湖、深圳观澜河的污水也由石马河流到东引运河。目前,东引运河水质已经超过Ⅴ类水,全市内河涌基本上属于排污渠,水质普遍属Ⅴ类水甚至是劣Ⅴ类水,水污染情况严重。
东莞全市的供水水源严重依赖东江(超过90%),而东江目前开发利用率已接近其开发利用极限。
据预测,2020年,东莞需水量将提升21%至25.3亿立方米。而东莞,只是高度依赖东江的六个城市(含香港)之一。
而近年来除气候变化之外,毁林开荒、大面积种植速生桉及经济果林、无序开矿等短视行为造成水源涵养地的丧失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亦使得本已严峻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水资源本底基础上,如果大量产业继续向水源区转移,而监管和预防措施不到位、不及时,水资源短缺将更加严重,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广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制约。“腾笼换鸟”的初衷,将难以实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