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保如何搞?来看“南川示范”
农村环保如何搞?南川区在全国率先作出了示范。
据南川区环保局局长汪晓宇介绍,南川区在农村环境保护中所探索出的农村环境整治、农村人畜废水分类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等模式,已成为全市及全国的示范。
“南川示范”,为农村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机制创新
——政府统筹、部门支持、企业参与、村民自治
南川大观镇的铁桥、龙川、观溪、金龙、中江、云雾等村,通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如今已建起污水处理站47座,联户小型污水处理池310座,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
而在这些环保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中,有一种机制的创新,即:政府统筹、部门支持、企业参与、村民自治。
汪晓宇介绍,政府统筹就是由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给予资金上的保障;部门支持就是由相关部门从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和指导;企业参与就是由当地在环境整治中受益的畜禽养殖企业、种植企业出资并参与维护管理;村民自治就是由村民按照规章制度,投工投劳,对农村环保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对环境卫生进行保洁、监督和评比。
这种机制使农村环保有了保障,运转有力。以大观镇金龙村为例,在资金保障上,镇政府每年给予村里补助资金1万元,村民每户每月交纳5元的维护费,每年可收2万多元,当地受益企业每年共出资1.5万余元,村里每年共有4.5万余元的环保设施维护运行经费。其中2万余元作为清洁员的工资,2万多元用于污水处理及垃圾收运系统的管理维护。
这种机制上的创新,使农村环保有了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撑。汪晓宇说,到目前为止,南川仅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上,就通过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地方自筹、区级相关部门资金的整合等,总共筹集起1亿多元的资金,对大观、兴隆等13个乡镇的34个行政村进行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两污处理”创新
——投入3.2亿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
南川大观镇金龙村的赵仕杰,是村里的一名垃圾收运员,他的责任区是村委会旁边35户村民生活垃圾的收运。每天,他都要到这些村民家中,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垃圾桶里的垃圾收集起来,送到村里的集中点,然后由村里统一运到垃圾中转站,压缩处理后运到区城市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目前,南川已建立起这种“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置”四级联动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兴隆镇的金花村,建起了5个生活污水湿地处理点,村民们用管子把生活污水集中到这几个处理点,通过生态湿地处理法,使生活污水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古花乡是南川最偏远的乡之一。去年6月,由政府投入建设的日处理能力达500吨的污水处理厂,9月投入使用,使场镇及周边农村的近千户居民每天产生的300余吨生活污水得到了处理。
“到目前为止,区里采取BT、BOT等方式,融资3.2亿元,在全区31个乡镇都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和5个片区压缩式垃圾转运站。”汪晓宇说,在全市率先解决了乡镇环保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两污处理”系统建设走在了全市甚至西部地区的前列,实现了乡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两污处理”全覆盖。
推行有机种植
——从源头上防治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市场率和效益
面源污染已成为农村污染的一大难题,在创新农村环保治理这一难题中,南川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和治理。
木凉乡汉场坝村有一座年出栏万头肥猪的大型养殖场,在治理面源污染中,政府帮助这座养殖场配套建了一座沼气池。猪场里的粪水全部进入沼气池发酵后,沼气供猪场及周边农民使用;沼渣经干湿分离后,作为高效有机肥卖70元一袋;沼液经管道,施进周边的粮食和蔬菜地。
“推行有机种植,是从源头上治理面源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汪晓宇说,目前,在兴隆、鸣玉、头渡等镇进行了有机稻生产。在木凉乡等地的茶场内,进行了有机茶的种植。这种有机种植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用杀虫灯等防治病虫害。
有机种植农产品虽然产量不高,但效益却更高。以有机稻为例,有机稻亩产虽然只有300余公斤,但有机米却卖到了50元1公斤也供不应求,效益是普通稻的10倍以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