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沪餐厨垃圾回收情况 饭店为利瞒报垃圾数量
若不是“地沟油”的生产黑链条被揭发,想必多数食客在饭店“埋单”后很少会去关心留下的一桌子残羹冷炙将流向何处。
在业内,残羹冷炙有个更学术的称谓,名曰餐厨垃圾。两年前,为重拳打击“地沟油”,从源头上对餐厨废弃油脂实施更严格的控制,上海出台了专门针对餐厨垃圾管理的地方法规。上海的这一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但是,一部法规能否管住一条长期隐匿在餐饮文化背后的利益链,上海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达到1300吨,最终都能被定点回收并变废为宝吗?
这个暑假,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8名学生就餐厨垃圾做了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在走访沪上近50家餐饮单位、大学食堂以及多个居民小区后,大学生们发现,属于餐厨废弃油脂的“地沟油”目前回收情况尚可;但人们吃剩下的饭菜——这一部分“干货”却仍然被用来私下交易。
之所以和监管部门在少量的餐厨垃圾上玩“躲猫猫”,一些饭店店主说,“那是为了补贴上交废弃油脂而造成的损失。”
养殖户乐于私下收购
餐厨垃圾,直接关联着一条餐桌底下的黑色经济链:餐厨垃圾中的废弃油脂,到了不法分子手里,就变成了危害极大的“地沟油”。而除去这一部分“湿货”,餐厨垃圾里剩余的饭菜瓜皮等“干货”,也有堆肥、做成饲料等变废为宝的正当途径。但常年来,不少养殖户却乐于私下收购,用来喂养“泔水猪”。这类“泔水猪”容易得传染病,一旦流向市场,祸害的还是普罗大众。
郭冠呈是同济大学环境学院二年级学生,调研启动初期,找自己学校食堂的负责人以及去相关主管部门了解沪上餐厨垃圾处理现状时,郭冠呈和队员们已被善意“告诫”:外出调研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有些问题太敏感”。
走访过程中,一些搞小本经营的饭店店主,向郭冠呈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自从2年前本市相关部门重拳打击“地沟油”后,本市大中型餐饮企业都已被重点管控。由于业内正在推行申报制,餐饮单位每天生成的废弃油脂都已被统一回收。
“过去,卖垃圾饭菜是赚钱的,现在却要贴钱了,饭店当然不乐意。”随着走访深入,一个核心问题开始被触及。
郭冠呈和队员们发现,一些餐厅为了节省成本,开始想法设法“保护”餐厨垃圾。
目前,本市的餐厨垃圾处理实行“谁生产、谁交费”原则。一旦餐饮企业向有关部门申报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量后,就有专人上门回收。一桶餐厨垃圾“干货”的处理价格往往在60元-80元之间。
有的餐厅瞒报真实的垃圾数量——一天明明可以产生4桶垃圾,却申报只有2桶。被“藏”下的2桶可卖给私人养殖户和养殖企业,补贴此前被“官方”回收的垃圾成本。
垃圾处理企业举步维艰
调研时,郭冠呈走访了沪上一家专门从事厨余垃圾处理的企业。这家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们讲了一则让他们痛心疾首的故事。
这家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从日本进口了一台专业的处理机器。“只要把垃圾从进口放进去,出产的就是符合标准的饲料。”
孰料,这台100多万元的专业机器,很快就报废了。原因是前期定点回收的厨余垃圾,被很多餐饮单位做了“手脚”,混入了大量生活垃圾——筷子、一次性饭盒、矿泉水瓶甚至餐巾纸。这些混杂的废料,都成了破坏机器的元凶。
据了解,沪上餐厨垃圾定点处理企业目前不到10家,基本靠财政补贴才能勉强维持生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不惜贷款买设备,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企业在经营上雪上加霜。
虽然本市大中型餐饮企业都已被有效管控,但对于餐厨垃圾的处理积极性都不高。
有家饭店的老板直白地道出原因:在“上交”餐厨垃圾的过程中,饭店不仅要贴钱,有时还要受气。“上门收垃圾的工作人员有时候一看垃圾桶里混了餐巾纸和筷子,就凶巴巴地叫饭店自己清理。饭店人手紧,洗碗工都缺,更不要提分出人手处理垃圾。”
不少已经被“盯”上的饭店还和定点清运车开始了“躲猫猫”。清晨6点前以及晚上10点后,都成了私营养殖户和小饭店店主交易“剩饭剩菜”黑市活动的黄金时期。
垃圾后期处理充满争议
让大学生们感到意外的是,不仅厨余垃圾收集的过程充满曲折,连后期处理也充满着争议。
在国外,餐厨垃圾处理早已形成规模。在日本,每个家庭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居民们环保意识很强,甚至会把一些当天产生而没有被收走的垃圾放进冰箱。在美国,超过八成的家庭在厨房里都装有粉碎机,餐厨垃圾先经过粉碎,然后直接排入下水道。
但这些国外的成熟模式,在中国都遭遇水土不服。除了我国城市目前的排水管道还无法承载经过粉碎后排入的餐厨垃圾外,中国菜的餐饮特点,客观上也为后期处理增加了难度。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由才认为,除了对地沟油进行严格管控外,对厨余垃圾最好的管理,应该从源头做起——鼓励人们点菜适量,杜绝餐饮浪费。“饭店吃不完的打包带走,平时在家里吃多少做多少,比起垃圾分类实施难的困惑,管住自己的嘴巴,或许是一件相对容易、不学就会的事情。”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