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北京雨水排除规划提前更新
“北京要成为世界城市,首先必须是安全城市,要能应对可能产生的所有灾害。”在上周末的北京地质学会“地质安全保障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论坛上,多位地质、防灾减灾专家建议,北京应及时更新远景排水规划,预先制定出多个防灾减灾预案以备不时之需。
“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可能会让城市的生命线中断,因此在救灾时,所面对的恢复情况远远不是救人、盖楼这么简单。”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原建设部规划司副司长顾文选表示,大城市中建筑物密集,地下地上空间连成一体,地铁网络、油气管道、电力通信、供水排水、能源热力、地下商业街,加上城市中各种社会系统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会进一步扩大。
“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但整个城市的脆弱性却更突出了。比如北京的道路、桥梁和建筑物增加很快,可同时扩大的还有固化的不透水地面以及下沉式地段。反之,我们的绿地、树林等生态空间却变窄了。”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北京减灾协会专家阮水根建议,北京应尽快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的雨水排除规划,并编制各级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快在低洼下凹式路段采取减少四周地表雨水向低洼道路汇集的工程措施,并及时调整,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
据规划委在2010年年底发布的信息显示,已有9个区县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这个数字意味着能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没有达到市“十一五”减灾规划中要对应急避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当时全市人均可用地资源为9.57平方米,而原东城、原西城、原宣武及海淀、大兴等区用地资源较少,人均可利用资源面积不足5平方米。各区县的避难场所总面积和可容纳总人数与所建避难场所数量不完全呈正比例关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