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厅水库复活仅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在网上搜索“官厅水库”,你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保护的励志故事--1997年,官厅水库因为水质污染退出北京饮用水源地,2007年,因为水质改善,恢复为北京饮用水源地。
在北京长期缺水和环保概念日益受关注的现实中,官厅水库的“复活”,绝对算是个“好消息”。
不过,这个“好消息”背后的事实是:从2007年到现在,北京人基本没喝过官厅水库的水;水库的水质也长期保持在IV类,而按照国家标准“饮用水源地必须达到Ⅲ类以上标准”。
水源地疑云
官厅水库最近一次被媒体集中报道,是因为一个90后的女大学生王京京。王京京是北京科技大学生态系的学生,也是环保组织绿家园的志愿者。
王京京的毕业论文研究了北京五大水系的污染现状,2012年6月,绿家园网站以《环保志愿者北京水质检测后的感受》发布了王京京的毕业论文,因为论文直指,“北京五大水系全遭污染”而成为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
在这篇调查中,王京京提到官厅水库因为水质污染,退出了北京的饮用水源地。多家媒体选择将此放入标题:官厅水库退出北京饮用水源地。
猛地一看,官厅水库似乎躺着中了一枪。
检索新闻,官方媒体有详细报道:1997年,官厅水库因为水质污染退出了北京水源地,2007年已恢复为北京饮用水源地。
王京京的调查报告未提及,这是否是官厅水库再一次退出水源地。但在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她很确认,官厅水库的水现在“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仅用于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以及补充城市河湖用水。”
在一轮媒体密集报道一个月后,人民日报做出澄清性质的报道--北京五大水系103条河流,符合Ⅲ类以上水质标准的河长占51%。但这篇报道也承认,官厅水库的水为IV类水。
Ⅲ类和IV类的差别何在?
按照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Ⅲ类水,方可成为水源地。
从2007年1月开始,北京市水务局网站“水情监测”栏目开始每月公布北京河流、水库的水质状况。《中国周刊》记者检索发现,从2007年1月1日到2012年9月,除了2009年2月、3月为Ⅲ类水质、2007年11月是V类水质,其他均为IV类水质。
官厅水库到底发生了什么?
生与死
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第一座水库,它位于海河水系永定河上,地属北京延庆和河北怀来县的交界处。
1951年开始动工,1954年,官厅水库建成后,它长期成为京西居民的饮用水源。在京密引水等工程未解决冬季输水问题之前,官厅水库一度是冬季结冰期北京市区工业和生活的唯一地表水源。
虽然90%的区域属于河北怀来县,但因为与北京的重要关系,水库的管理机构从属北京市水务局。
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地梦碎的最早预兆是在1972年春天,怀来、大兴县许多民众因食用官厅水库的鱼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建委随后向国务院作出《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称“经化验,证明水质已受污染,并有急剧增加的趋势,水库盛产的小白鱼、胖头鱼,体内滴滴涕(DDT)含量每公斤达两毫克,严重超标”。
随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官厅水库水质恶化是由于水库上游受到沙城、宣化等地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
原国家计委的报告还指出,“官厅水库受污染,势必直接影响北京市的地面和地下水的水质。”
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并作出批示,同意这份报告的建议,组织各地进行检查,认真规划治理。
许多环保人士认为“官厅水库污染事件”拉开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序幕。
然而,尽管官厅水库得到了如此重视,但随着周边工业经济的发展,官厅水库的水质仍在恶化,曾经清澈的水体退变为IV、V类。
直到1997年,北京部分市民发现来自官厅水库的水有异味,官厅终于被迫退出首都饮用水源地。
2007年8月20日,北京市水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宣布,“官厅水库十年来首次恢复饮用水源地功能,今后将成为北京应急备用水源。”
当时多家媒体报道说,官厅水库恢复为北京饮用水源地。由于北京水资源紧缺,官厅水库的“复活”,绝对属于“好消息”。
按照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为了让官厅水库“复活”,北京市和河北怀来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北京在官厅水库入库口建成1500亩黑土洼湿地,种植各类水生植物,并建成土石滤水净化工程,解决了上游污水直接入库的问题。同时,陆续对官厅水库下游的永定河进行治理,建成了25处污水处理设施,清理原有堆放在河道中的垃圾,清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各类违章建筑,严禁在河道内盗采砂石;并沿河新建了4处湿地生态净化工程。
怀来县则先后关停了大批企业,其中沙城农药厂曾是建国初期华北最大的农药生产基地。在2006年前后,整个张家口地区先后投入近7亿元治理官厅水库周边的污染源,取缔污染企业486家,256家停产。
而在绝大部分宣布“官厅复活”的“好消息”中,却几乎没有人去追问:为什么官厅水库的水仍然是IV类,却可以越级成为饮用水源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