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基本流产
2005年,武汉市青山区绿景苑小区试行垃圾分类,成为该市首个试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居民小区。
垃圾分类被公认为破解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按最初设计,居民将不同垃圾放进分类垃圾箱中,由分类垃圾车将厨余垃圾运至小区垃圾处理中心,将其中的有机垃圾投放到生化处理机内,使其自然分解成气体、中水和残渣,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小区内植物灌溉用水,残渣用作花草肥料。
然而,记者昨日实地探访发现,这个试点的垃圾分类已基本流产。
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绿景苑小区一共有49个单元,物业在每个单元外放置了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红色收集有毒垃圾,绿色收集可回收垃圾,蓝色收集不可回收垃圾。
记者看到,在8号楼二单元外,一位居民正将装有垃圾的黑色塑料袋扔进一个红色垃圾筒。他说,塑料袋里装的是他们家一天所有的生活垃圾,有报纸、剩饭剩菜等。“分开太麻烦,大家都是放在一起随便扔”。
小区物业管理处主任汪爱利说:“我们曾经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但居民生活习惯很难改变。”
后期分类效果甚微
小区垃圾处理中心由张师傅负责。每天晚上,张师傅骑着垃圾处理车,将小区垃圾回收进垃圾房,然后把部分厨余垃圾挑出来,余下的送到附近垃圾焚烧厂焚烧。
由于大部分家庭扔出来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都混杂在一起,要分开并不容易,“冬天还好一点,夏天厨余垃圾很容易腐烂,恶臭难闻”。
张师傅说,小区刚推行垃圾分类时,居民有一定自觉性,后来越来越图省事,基本上没有人分类了。他每月工资为1200元,原来可以靠捡废旧报纸、纸箱赚些钱,但近两年小区物业不再禁止拾荒者进入,自己分拣垃圾赚不到“外快”,积极性大大降低。
他介绍,绿景苑小区有682户人家,收集垃圾袋需要4个小时左右。如果对每袋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一个垃圾袋需半分钟,全部分完需5个多小时,“实在忙不过来”。
链接:其他国家的垃圾分类法
垃圾分类收集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废弃物,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作保障。
日本:日本有全世界最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自上个世纪以来,日本已公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等8项法律。日本的垃圾分类是从小抓起,由母亲和学校手把手教给下一代,如一个废弃的香烟盒要严格分成三类:纸盒、外面包的塑料薄膜、封口处那圈方便拆开的装置;牛奶盒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所有需要扔掉的东西,都会被严格规定什么时候才能扔、扔在什么地方、怎么扔。所以我们在日剧里才会看到因为错过了扔垃圾的时间,只好把垃圾偷偷埋在院子里这种“匪夷所思”的情节。
德国: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制定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首先,通过源头防控,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对垃圾进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不得威胁到人类健康、动植物、水源、土壤等;第三,政府、企业、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韩国:自2002年起实行“企业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规定生产企业对纸盒、金属罐、玻璃瓶、合成树脂等4种包装材料,以及家电、轮胎、润滑油、日光灯、电池等5种产品必须负责回收和循环利用。如果回收、再利用数量达不到规定的比例,将对企业处以回收处理费用1.15至1.3倍的罚款。空瓶的回收比例如低于80%,则要缴纳罚金。
编 后
记者采访中发现,很多居民没有坚持垃圾分类,原因不过是嫌麻烦,觉得这件“小事”搞不搞无所谓,只要没有乱丢垃圾就行了,送到垃圾场还不是混在一起?因为对这件“小事”的忽视,国内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都是进展艰难,形同虚设。
环保专家指出,让垃圾变废为宝,最佳的办法是将垃圾分类后根据其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堆肥、焚烧、填埋和回收等综合处理,最大限度地做到物尽其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二次污染,优势与先进性显而易见。
真正推广垃圾分类,仅仅依靠居民自觉难以长期坚持,它需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配合强有力的奖励与制裁手段。这件“小事”,对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子孙后代而言,一点也不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