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购并正当时 国内供水市场前景广阔
水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电力、煤气等行业类似,都属于公用事业的范畴,具备防御性行业的特点,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受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很小,整个行业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回报稳定的特点。
从产业周期的角度来讲,水务业又属新兴行业,无论是从我国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供水和水处理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一点从境内外水务上市公司较高的市盈率可见一斑。
随着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公用事业尤其是水务业加快了开放的步伐,无论是外资还是民间资本都对水务行业钟爱有加。为何目前国内水务市场流行"淘水热"?我国水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水务行业是否具备投资价值?水务行业开放的现状、前景是怎么样的?具体到证券市场会产生何种投资机会?
一、我国水务行业现状
1、水资源严重缺乏,供水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到2030年,我国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而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约为8000亿至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己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另外,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降水量的不平衡,以及水体污染严重等因素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663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水资源的缺乏和13亿人口对水的巨大需求使得供水行业有了稳定的供求关系,供需均稳定增长。据测算至2030年全国城市用水总量将达1320亿立方米,比现在增加近700亿立方米,水务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水务市场投入也逐年加大,至2005年,我国水务市场将需要1万亿元的资金,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大约投入2000到3000亿元,其它将通过利用外资、贷款、市场融资等方式筹集解决,其中蕴含的投资机会是巨大的。
2、水价改革步伐加快,整体水价仍有提高空间
水价始终是水务业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城镇供水价格呈现如下特点:
水价不断调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供水的真实成本在不断增加,同时,水作为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价格弹性很小,因而世界范围内水务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都具有上涨趋势。
据城镇供水协会提供数据,截至2001年底,我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已由1988年的每吨0.14元调整到每吨1.27元,年均涨幅18.5%,水价偏低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
总体水价仍然偏低
一般来讲,我国水处理成本大约在0.6元左右,水源费为0.078元,综合成本在1元至1.8元之间。中国目前的城市水价大约从每吨0.7元至2元不等,总体仍处于低水价水平,且地方差异较大,东北、华北水价及成本较高,南方地区相对较低。
国外一些城市供水成功的国家,其家庭水费、电费开支相当,水消费占个人收入一般在4%,而我国目前城区家庭水费、电费开支悬殊(电费几倍于水费),水消费仅占个人收入约为1.2%,上升空间很大。
水价过低使得用户不注意节水,用水量远大于实际需要量,使得很多地方用水紧张。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低水价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还是社会效益上来说都是不利的。
新用水计价方法开始推行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建立以节约用水为核心的用水计价方法:
全国各省辖市以上城市应当创造条件在2003年底以前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即定额以下以较低水费计价,以上部分以较高水费计价),其他城市也要争取在2005年底之前实行;取消部分地区实行的用户用水最低消费(月用水流量底数)的规定;各地要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拓展水价上调空间,增强企业、居民的节水意识。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以缓解城市供水的季节性矛盾。合理确定回用水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的比价关系,建立鼓励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价格机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水设施建设。
这项政策的施行,估计可使我国水务产业中的供水行业年产值从600亿~700亿元提高到1500亿~2000亿元,其推动力将非常巨大。
水价形成机制仍需进一步改进
早在1998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就联合下发了《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其中规定水价形成过程为:
城市供水应逐步实行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容量水价用于补偿供水的固定资产成本,计量水价用于补偿供水的运营成本,在此基础上加上合理利润形成水价。
实际操作中,此项政策未能得到贯彻,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城市实施了两部制水价,另外各地附加在供水价格上的附加费、基金、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较多,同时因水价直接涉及到工业生产、商业服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供水行业在定价和调价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这些因素造成实际水价不能随成本、费用的变化而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效益。
3、体制落后,行业整体效益不佳
根据我国现行政府管制体制,供水行业的主要业务是由各地方政府的企业独家垄断经营的,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目前的供水行业整体上仍接近亏损状态。
目前的供水行业运营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性垄断,由此形成了"低水价+亏损+财政补贴"模式,限制了供水企业的商业化运营和发展,中国的水工业企业集团仍处于萌芽状态。
正因为此,我们判断这种行业亏损情况将见底反弹,改革改制和外部资本的介入将促进行业的整合重组,进而形成自然垄断、经济性垄断,利用规模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成本控制实现自身的飞跃。
4、改革改制开始推行,产业整合提速
目前国内的污水处理厂大都作为事业单位,收费不能保本,依赖政府补贴,但现在国家要求大中城市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原则上要在"十五"期间完成企业改制的各项工作,实现政企分开,其市场环境将逐步到位。
由于水处理业务有着较好的发展远景,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的业务整合也就有了动力。水务企业市场化的进程也在加快,一些城市将原来分散的城市供排水进行整合,组建大型水务集团:如深圳市以自来水集团为基础,吸收排水业务,组建了总资产60亿的大型水务集团;上海成立了注册资本90亿元的水务资产经营发展有限公司,其下属的原水股份(600649)日前收购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资产,向着水务业务整合迈出了第一步。除此之外,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也在进行。
改革改制和业务整合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务业整体效益不佳的局面。
二、水务业对外开放分析
1、开放程度不断深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一些自来水厂的建设资金已经源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或外国政府的贷款,作为贷款的附加条件,这些水厂一般必须从指定的外国专业水务公司或通过国际招标购买设备,并且接受外方的技术指导。但当时洋水务还停留在卖设备、买技术的阶段,直接的资金介入还未出现。
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鼓励外资投资中国公用事业设施建设的政策出台,洋水务的开始直接投资,1992年法国苏伊士水务投资广东中山市坦洲自来水公司,成为"洋水务"进军中国的开始,此后其对中国水务市场的投资,主要是通过其旗下子公司------该集团与香港新世界基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运作的,共参与了我国100多个水厂的建设;1998年,威望迪集团开始开发中国市场,目前在华投资已超过10亿美元;另一个水务巨头泰晤士也已经在国内进行了多项投资。
但这一阶段水务业开放领域仅限于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未涉及管网,合作方式也以BOT和合作公司的方式为主。
"十五"期间,水务业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国有资产要撤出的100多个行业之一,鼓励非国有资金进入水务业,这样就给水务业及相关配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外资进入开始提速。
去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水务业开放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国家计委2002年3月4日公布的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被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国家在城市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行业扩大开放政策的逐步到位。另有消息称,即将出台的国企并购政策将给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一般性城市公用企业向外资全面开放提供政策保障。
中国各地开放城市水务投资市场的步伐因此在不断加快。
2、BOT模式介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
开放早期,国家首先放开了部分自来水厂的建设,采用由外资投资并经营一定时间,取得合理回报后无偿移交的BOT(建造------运营------移交)模式,其目的是引进资金和改善管理模式,促进供水企业的改革,打破垄断行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成本过高的弊端。
另外应该提到的是,内资BOT项目也屡见不鲜,尤其集中在并不是很成熟的污水处理方面,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项目,即是由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投资联合体以BOT形式投资建设并专营20年。除此之外,广州沥窖污水处理厂、深圳宝安固戌污水处理厂和北京清河污水处理厂,自去年以来都在探讨通过内资BOT方式进行建设。
3、合资模式取得突破,外资购并介入管网
随着水务行业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到位,威望迪、泰晤士和苏伊士等水务巨头纷纷与国内水厂进行合资,促成了水务业开放的第二次浪潮。此外,英国安格利安水务公司、国泰国际集团、注册地在香港的澳大利亚汇津中国水务有限公司、麦克唐纳水与环境公司以及李嘉诚之子李泽钜旗下的长江基建等也相当活跃,迄今它们在中国少的有两三家合资水厂,多的有十家左右。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中外成立合作公司(CJV)建设、经营新的水厂或污水厂,已成为外资介入的重要模式之一。
这种模式要求外方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本金,中方以现金或者存量资产入股。一般的,外方取得特许经营期的治水权,而没有售水权;在合同期满后,如双方协议不再延长,合作公司的固定资产即归中方所有。
例如,威望迪控股55%与天津市有关部门成立的合资企业------天津通用水务公司,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特许外国公司经营现有水厂。
另外一种情况是直接购并,外资收购原有水厂的部分股份,对水厂进行改造和运营,也成为成功的模式之一。如1997年,威望迪和天津市合作兴建的天津凌庄水厂。
最近,外资更是利用此模式取得了新突破:5月,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国有股股权溢价转让于威望迪。此次收购中,外资第一次大规模介入了城市供水管网。威望迪以20亿元现金,超过资产评估价格近三倍的价格,承诺对合资公司1582名员工不进行裁员,保证提供优于现有标准的优质自来水并将保持政府统一定价的条件首次涉足供水网络。
威望迪之所以如此不惜血本,是因为与单纯的水厂相比,管网的诱惑力无疑更大:
1)市场容量更大,遍布城市的庞大的管网和供排水设施更能容纳大规模的资金。
2)管网放开经营,让外资直接面对中国市场和最终用户,外资更能在水价调整中获益。
与BOT模式相比,以合资的形式来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和收益,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的,将成为水务业引入外资的主流。
行业发展与外资并购展望
1、行业体制改革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预计今后几年,我国供水企业将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供水企业上市融资、跨区域资产重组、产业一体化发展将成为趋势。最终,整个供水行业将形成由若干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供水企业集团进行寡头竞争的格局。
在业务内容上,供水集团的触角将积极向相关行业延伸,广泛涉及设计、工程、设备加工、资本运营等领域,最终形成集主体运营业(供水和污水处理业)、水工程建设业、水工业制造业、水工业的科研、设计、开发、服务于一体的水工业企业集团。
国内水务公司的主副业剥离也将减轻现有企业的负担,促进行业发展和吸引更多内外资的进入。供水行业的"三产"是原有政府垄断经营的产物,侵吞了供水公司相当一部分利润,是行业效益不佳的原因之一,近日上海市已经开始实施主副业剥离的具体方案。
总之,政策环境、管理体制的逐步到位,国有资产关系的明晰,将有助于国内水务业的市场化,也将给内外资的介入提供公开、有效的平台。
2、水价改革是行业进步和对外开放的关键因素
水价始终是水务企业经营和资产重组的核心问题,水价改革就是行业改善盈利水平和吸引资本进入的关键因素。
如果水价不能市场化,行业就不具备盈利的市场环境,国有存量资产仍将延续"亏损------补贴------再亏损"的恶性循环,行业的发展便无从谈起;这使得外部资本的介入只能在点上实施,只能要求政府给予苛刻的政策保障,真正的市场化的投资热潮就不可能出现。
《通知》的贯彻实施将是水价改革和水务业改革的突破口。今年三月起国家计委、建设部组织的城市供水价格全国统一审价工作即是这一突破的开始,将对城市水价的确定和供水企业成本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的趋势上看,未来全国的水价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其中核心城市水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提升的速度也会相对较快,相应的其水务企业将具备越来越高的投资价值。如国务院建议北京的水价在2005年左右就达到每立方米5元,约是现有水价的两倍。
3、外资回报寄望将来
目前水务行业的外资仍然处于投入期,除浦东自来水公司外,外资参与的水项目并不直接面对用户,水价改革带来的好处仍不能确定,这一点上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同时,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外企必须承担相应的汇率风险。
可见,外企在中国投资水务的风险、成本都还比较高,要想减少风险,真正获得稳定而高于平均利润率的回报,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加快在中国的投资,使现有的资源有条件得到最充分的整合利用,实现规模效益。
可以认定,外资介入中国水务业的力度还会加大,尤其是对管网的投资(但目前仍然不能控股)。最近的消息可以证明洋水务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法国苏伊士水务集团(SUEZ)主席和首席执行官GerardMestrallet近日宣布,公司将在中国上海设立亚洲总部,借此进一步拓展在中国的业务。
上市公司等待时机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有四家以水务为主营的上市公司:原水股份、武汉控股和南海发展主业为供水业务,三家公司在政策支持尤其是大股东的利润倾斜且没有副业拖累的情况下,利润水平很高;创业环保为仅有的主营污水处理的上市公司,业绩也相当出色;另外钱江水利有部分供水业务,首创股份有部分污水处理业务。
上市公司平均来看,供水业务盈利水平很高,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十分可观,但因其资产负债率偏低,致使其净资产回报率相对偏低,这一点与成熟市场的水务公司有较大差距。
可以说上市公司业绩的行业代表性不足,但行业开放的浪潮对这些公司的冲击仍然存在的,具体分析如下:
原水股份
主营业务为原水供应和自来水开发,主要是通过引水设施将原水从黄浦江上游、长江、临江等处引入上海,输送到各个自来水公司,目前公司提供的淡水已占上海市的95%。
公司现有业务趋于饱和,原水价格仍然取决于原水公司与自来水公司之间的协商定价,公司暂时不能从水价上涨中直接获益,但如水价上涨幅度较大可能给予其提升原水价格的空间。同时因为公司原水生产的垄断地位更多的依赖政策,风险较大。公司的发展机会在于能否向产业下游延伸,利用其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向水厂、供水管网和排水低成本扩张,减少关联交易,包括在适当时机引入外资,才可抓住水务改革的机遇,与行业同步发展。
今年5月,公司收购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即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武汉控股
公司面临和原水股份相似的问题,目前的业务限于自来水生产和排水服务,不能从水价改革中直接受益。除介入管网之外,比较可行的发展措施是深度介入排水和污水处理领域,抓住武汉污水处理市场化的机遇进行扩张,减少对政策、补贴的依赖程度。
南海发展
公司同时拥有制水和售水业务,同时经营供水管网。但南海市非中心城市,水价提升空间有限,水价改革不能给公司带来大的影响,目前业务发展只能依靠业务量的增加。因而是否能利用自身融资优势进一步整合业务,走出南海、扩大规模,将是公司实现业务持续发展的前提。
创业环保
近2元/立方米的优惠价格(价格是按成本加盈利的方法,并与污水处理成本和资本投资的固定回报及奖励金相挂钩计算)使得公司污水处理达到很高的盈利水平,公司正在新建、扩建多个污水厂项目,并准备向天津以外的地区拓展业务。自来水价格的上涨并不能使公司直接受益,但一旦污水处理的行业政策到位,公司的利润来源将更有保障,盈利能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