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海水淡化列入全国试点名单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首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单位名单,沧州渤海新区名列其中,成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园区”。这是沧州渤海新区获得的又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标志着新区海水淡化产业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据了解,全国首批8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单位共分为试点城市、试点园区、试点海岛、产业基地、供水试点、苦咸水淡化试点六个类别,其中试点园区“含金量”颇高,可获得国家绝大部分相关政策的扶持。
对于渤海新区来说,淡水资源短缺一直是个发展瓶颈问题,海水淡化产业是渤海新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华沧东电厂的海水淡化项目已建成投产,并实现对外供水。到今年年底,国华沧东电厂的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每天5.75万吨。挪威阿科凌公司已经与新区达成框架协议,将参照国华沧东电厂的标准建设海水淡化装置,生产规模初步规划为每天10万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广东中科保生物科技公司也计划建设海水淡化装置,一期的生产能力为每天2万吨,最终将达每天5万吨。另外,中国一重、华润热电等企业也计划“进军”海水淡化产业。预计到2014年底,新区每天可生产海水淡化水18-20万吨。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海水淡化产业相比,渤海新区的最大亮点在于成功实现了市场化运营。以国华沧电为例,目前其生产海水淡化水的能力为每天3.25万吨,除了1万多吨自用外,还有大约1.5万吨对外“销售”给其他工业企业。
价格是市场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价格,成为新区海水淡化产业能否走向市场的关键。为此,渤海新区管委会进行了认真测算:原水(来自水库的未经加工的水)每吨2.5元,加工成高纯度锅炉用水需要增加6元左右,即每吨8.5元。而海水淡化水本身品质很高,无须再进行处理,可直接用于工业锅炉。于是,以此为依据,海水淡化水的出厂单位被定为每吨6元,受水方在10公里以内的加收0.5元管输费,10-20公里的加收1元管输费,最终,海水淡化水的市场价格被锁定在每吨6.5-7元之间。这样一来,新区工业企业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省去了水处理的环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海水淡化水的“点对点”传输,渤海新区积极打造基础设施平台,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了日供水能力为5万吨的输水管线。将来,随着海水淡化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这条管线还将进一步向“内陆”延伸,直至新区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海水淡化水的润泽。另外,在新区,海水淡化的副产品浓盐水也得到了综合利用,一条有益于生态平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例如,根据国华沧东电厂与中盐沧盐集团达成的合作协议,前者每年向后者输送4800万方浓盐水,而后者在不占用盐田的情况下,每年可新增原盐产量15万吨。
曹妃甸海水淡化三年内进京到京水价可控在8元内
北京人最快三年后就能喝到来自渤海的淡化海水。北控水务集团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已完全掌握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的核心技术。三年后,位于河北唐山境内的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日产能可达100万吨,经过270公里的输水管线,可将淡化后达到自来水标准的渤海海水源源不断地送到京城。
据北控水务集团介绍,之所以选址曹妃甸来做海水淡化,是因为它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受洋流影响,曹妃甸海域属清洁海域,水质明显优于渤海湾其他海域,而且该项目所使用的海水均来自海面以下15米。“海水水质绝对有保障,淡化海水可以像欧洲国家的自来水一样,居民打开水龙头就能直接饮用。”相关负责人说。
未来淡化海水进京,将沿着高速公路管廊单独“走管”到京,为北京及管线沿线地区每日运送100万吨淡化海水。按北京人日均综合用水量214升计算,100万吨水相当于增加了约500万人的日用水量,约占全市日均总用水量的三分之一。
目前,北京民用自来水价格为每吨4元,北控水务给出的数据显示:淡化海水出厂水价在每吨4.5元左右,输送成本为2.5元/吨至3.5元/吨,到京水价可控制在7元/吨至8元/吨。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政府部门一直对居民用水进行价格补贴,淡化海水进京后只是替代或补充部分水源,对居民水价不会造成影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