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产业:拼价格不拼技术
大量的土建公司压缩了这一块的成本,从而在价格上取得优势。修复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也许要到几年后才暴露。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土壤修复市场看作是今年环保领域中的新蓝海。
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土壤修复部经理余志辉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仅北京地区,2012年一年新出现的土壤修复企业就将近100个。“雨后春笋,太贴切了。”他说。
一系列嗅觉灵敏的中小企业趁着空档期已经纷纷加入,跑的人都已经上了路,然而游戏规则还没定好。
拼价格不拼技术
桑德环境(000826)环境事业部总经理蔡红对本报记者称,国内土壤修复市场尽管预期规模比较大,但是目前从商业化运作角度来讲,还没有那么大。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在一些地方甚至竞争不过一些皮包公司。
余志辉认为,新加入的企业使得行业里竞争加剧。可这种竞争已经脱离了技术层面的竞争,更多进入了价格竞争。
诸多企业反映,在工商注册、参与招投标过程中,土壤修复行业“门槛”太低。
“各行各业都往这方面靠,原来写写SCI文章的、搞地质矿山的、搞土壤肥料的,或者搞植物营养的都来做土壤修复。”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告诉本报记者。
“最好理解的就是土石方公司,挖土的,具有挖土机,有机械设备,土建的资质都比较全,他们招一批人就进入土壤修复行业了。”余志辉说,因为现在正好是空档期,国家对这一块的要求还没有明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挖掘、现场处理以及运输过程中都还不规范,但市场潜力又很大,很多公司就参与进来。
一块土地被定性为污染场地,到正式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1~2年,多则4~5年。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企业鱼龙混杂,“不管最后能不能开工,先成立土壤修复部门,或者直接成立土壤修复的公司。”余志辉说。利用自己在当地的“裙带关系”把项目拿下来。
“真正想干的,就会在人员、技术设备上引进,但是大多数还在观望。”他说,现在许多企业竞争的侧重点反倒变成了价格。
“以前企业少,对业主来说,有垄断嫌疑;但现在这种情况又有点过了,太多了。”余志辉说。现在来看,获得技术方案的渠道多种多样,很多不具备技术资质的企业,从高校、研究院购买方案,然后稍加润色,应用到具体项目上,自己进行施工。
一般土壤修复进入实施阶段,费用包括两大块,一块是现场施工的费用,挖掘、运输、建造临时场地等,都是参照土建的施工费用。另一块,才是修复费用。相比之下,前面的“硬费用”,看得见、摸得着;后者虽然面上看不到,却真正事关土壤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修复。
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后面可以大做文章。
“同样一方土,如果是未被污染的,从一个地方转移另外一个地方,就是挖出来装车,到另外一个地方卸掉;但是对于污染的土壤来说,存在很多看不见的过程,比如说我怎么挖、怎么运输、土壤如何暂存等,每一步都要确保污染物不扩散,这个东西说起来挺简单的。但是里面体现的知识含量还是挺高的。”余志辉说。
“现在市场很乱,没有标准,没有规范,也缺乏严格的监管。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在治理过程中,没有按照立项提交的治理方案严格执行,只是进行简单处理,甚至是将污染转移。”蔡红也说。
比如,一些企业把污染的土壤从污染场地挖走之后,放到垃圾填埋场填埋。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只是将污染转移,并没有把污染物消除掉,也是一个隐患。
大量的土建公司压缩了这一块的成本,从而在价格上取得优势。修复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也许要到几年后才暴露。
环环失序
土壤修复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对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往往还涉及到跟土壤有关的地下水等环境修复。
目前国内土壤修复行业主要包括三块,场地修复、矿山土地修复和耕地修复。其中,场地修复最为热门。
完整的土壤修复产业链包括了前期的调查评估、中期的修复工程,以及后期的第三方监测。看起来完善的“机制”,在实际过程中经常失序。
目前,前期的调查评估主要是由具有资质的科研院所来做,同时前期评估的单位不能够参与项目的实施。
“就相当于我们是球员,我们不好自己制定规则。正常情况下,是委托第三方的科研院所,来出具风险评估结果。”蔡红说。
事实上,由于我国从事土壤修复的时间并不长,相应的土壤污染标准都在制定中,很多场地前期评估是找一个科研院所来挂名,实际上还是由后期那个修复公司来完成。
土壤修复项目的发包方通常是政府或者开发商。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技术的评判标准,业主对修复能否达到预期持有疑虑,所以在评估完成之后,项目招标之前,有意向竞标的修复实施单位将在污染土壤上进行试验示范。由专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预审,然后才进入立项阶段,进行招投标。
蔡红称,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方面国内缺乏规范,技术也不成熟,国外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拿到中国来,面临着成本和地域性问题。另外,因为国内土壤污染数据尚未公开,比较敏感,引用国外的公司,地方政府也存在疑虑。
即便是有试验示范,最后哪种技术能通过审核,随机性也很大。
“要看评审专家是以哪一块为主的。比如说是环保方面的专家,他可能更加关注污染是否转移,如果多是土建工程专家,更多关注的是建筑过程。”余志辉说,修复技术本身就不成熟,很难说哪种技术更加适合,而且不同方案成本差距比较大。
在竞标过程中,项目的发包方会聘请咨询专家组定出一套标准。这标准包括了竞标方的资质、技术优势以及价格等。不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价格往往成为评标的首要因素。
这是因为土壤修复的成本巨大,如果场地没有足够的价值,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出钱都会修复动力不足。
业内人士称,土壤修复的费用按照土方量来计算,具体要结合污染的程度、处理难度以及处理后土地的建筑用途等。而且,不仅是处理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都要进行处理,如果场地下面有地下水,还要通过其他技术进行处理,这也产生了大量的处理经费。
目前一方土的修复就要上千元,污染轻一点的也要上百元。一个项目下来,上亿元也很平常。
蔡红说,平时做项目,首先会考虑资金来源、资金总量,能否足以支撑技术在土地修复中的应用。
但很多时候,因为成本问题,一些实力稍逊的招标单位不得不对技术方案一改再改,甚至由于地方政府的资金不足,不得不将原本“1000亩的修复工程,改成500亩”,陈能场说。
因此,目前土壤修复项目比较密集的地区,还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一方面,当地政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付修复费用,另一方面,地价可以卖得比较高。
至于监测,一般包括了土壤修复过程中的过程检测,以及验收监测。过程检测基本上是由业主去委托,“可想而知,检测结果基本上是向着好的方向,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余志辉说,第三方检测一般是对最终结果进行抽样检测。
现实情况是,“总有一些变通的方式”,监测的结果往往以最终能够圆满竣工为目的,达到业主的预期效果即可,而不是达到环保部门的预期效果,“这是两码事。”余志辉说。
想象空间巨大
尽管如此,这仍然是许多人眼里的一个投资新热地。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环保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称,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产值不足环保产业产值的1%,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数量少、实力弱、行业竞争不足。
江苏测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正国告诉本报记者,项目是在逐渐增多的。该公司从2009年开始做土壤修复,2012年全年只做了两三个几百万的小项目。而2013年,苏州、常州、无锡等地都相继推出了五六个上亿规模的项目。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环境服务部场地环境服务主管孙蕾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土壤修复市场已经开启。未来会陆续有污染场地项目或大范围的区域土壤需要修复。当然具体的进展将受到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就当前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两个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对于未来3~5年,预计市场将保持50%的增长。
蔡红也认为,预计未来3~5年内,场地污染修复业务会迅速崛起。但投资回报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他说,桑德环保去年主要做前期投资,正儿八经盈利还要到今年以后。“如果你拿到一块土地之后,直接就拿到回报,是不可能的,有一些企业,通过很强的业主关系,没有经过严格评审的情况下去拿,通过收费来盈利是最快的。但是要把事情做好,需要很长的过程,一般需要一到两年。”蔡红表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