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界污染频发 生态“三角债”亟待补偿机制破题
尽管刚刚收到河南省拨付的400万元首批跨界污染赔偿金,谈起跨界水污染,地处安徽与河南交界的安徽省亳州、界首等地环保局官员还是连连感叹,颇感无奈。
安徽省环保厅日前通报的一起淮河支流重大跨省水污染事件就发生在这里。今年初,河南惠济河东孙营闸开闸排水,大量氨氮严重超标污染水体从河南省下泄,安徽涡河亳州境内水质也由三类恶化为劣五类,大批网箱养鱼死亡。
亳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苏明胜谈及处理跨界污染事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是跨省污染,地方环保部门只能逐级上报,对处理污染和解决受害者诉求作为有限”。
水环境专家指出,各地有行政区域划分,但是生态环境无边界。中国很多省份既是上游,又是下游,这次是排污方,下次就变成了受害者。近年来,生态“三角债”在各地时有上演。
“跨界污染往往是问题长年累积最终由一个诱因而引发,但由于环境治理属地管理的原则,即使知道上游省份的企业存在污染,下游也没有调查权。”安徽省环保厅监察局副局长许旭海说。
许旭海表示,目前针对跨界污染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对滞后,两省之间多是一些协议性的规定,水污染防治法对跨省界水污染联防联控缺乏刚性约束。
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合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汪家权教授认为,创新流域管理体制是破解跨界污染难题的根本,成立水环境保护流域性执法机构是破解跨界水污染的保证,要使环境治理从行政单元向流域单元转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全国政协委员指出,上游通过关停污染企业、植树造林等方式治理环境,将优良的水源“贡献”给下游,等于是牺牲上游经济发展来“成全”下游,这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
在涉及安徽和浙江两省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已经实施了2年,保护确有成效,在监测时间和环境都更加严苛的情况下,新安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和稳定。
黄山市环保局副局长鲁海宁坦言:“如果没有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动,新安江治理无法推进如此全面和系统的工作。”
试点补偿机制也很好地完成了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2012年4.6亿元试点资金全部注入市城投融资平台,拟申请国开行贷款200亿元,首期新安江流域上游段综合治理50亿元项目贷款已获批准。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出一条跨省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共建共享路径,谈及生态补偿机制的未来,当地环保部门人员还有更多的期盼。
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局长聂海平认为,生态补偿的内涵还比较窄,只停留在工程治理,对上游为保护水质而牺牲的机会成本和维护成本未计算在内。
“安徽的责任在保护,浙江是利用资源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资源共享、生态共保、经济共赢的良性机制,最终实现全流域上下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聂海平说。
生态补偿机制在新安江流域的试点已初显成效,然而谈及如何推广以破题中国频发的跨界污染,当地环保部门官员显得颇为谨慎。
鲁海宁告诉记者,生态补偿机制这个思路无疑是值得推广的,但是新安江流域试点时间刚刚一年有余,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对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
据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已将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解决好大气污染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12项内容作为今年全国人大重点办理的建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