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前景莫测 消除重污染天气至少十年
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
环保部规财司司长赵华林
环境保护部两位司长的发言,让“美丽中国”目标变得清晰但沉重。
10月21-23日,中华环保联合会举办的第九届环境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环保部规财司司长赵华林演讲时坦言,目前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按照新标准来评判,全国70%的城市环境不达标,53%的地下水水质较差,与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
“三季度经济复苏势头比较明显,GDP同比增长7.8%,但数字背后是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反弹较快,给环境治理带来了更大压力。”
比较可喜的是,今年氮氧化物排放首次由升转降,但在经济增长、就业等各种因素作用下,赵华林坦言今明两年的压力很大,“要每年削减5%,难度不小。”
目前,“十二五”还剩两年多时间,环境治理将围绕PM2.5防治、饮用水安全、农村生态治理开展。“对于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气污染问题,力争用5年时间,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再用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赵华林说。
事实上,十年之后彻底消除重污染天气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接下来的“十三五”规划还没有成型,“目前环保部已经启动前期研究,有了一些思路,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研究方向集中在形势判断、总体思路、重点问题三个方面。”
赵华林透露,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强化顶层设计,从政治层面关注全社会的期待,注重省级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鼓励地方自选动作,注重多要素协同防治,关注区域差别化问题。“除此之外,规划将加强对新环境问题的研究,比如汞排放、臭氧、光污染、化学品污染、场地修复等,明确规划红线,突出经济化管理导向。”
今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上首次提出生态红线概念,要求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限制落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头上,不少党委政府开始主动来环保部咨询相关事宜,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说。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变革,目前的要求还只能是纲领性的,在具体工作中还要做很多探索。
“根据我的理解,至少应在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探索建立生态红线体系。土地已经有了18亿亩红线,但生态用地、用水、用能等还没有划定红线;二是探索建立生态健康目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发布,下一步需要发布土壤、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三是推动城乡环境服务均等化。2008年以来国家已投入135亿元治理农村环境,但只治理了约2万个村庄,离60万个村庄的总量还有很远的距离;四是探索跨流域、跨行业生态治理机制。”庄国泰说。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其建设“美丽中国”的用意之深、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