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四站处理变废为宝 一袋生活垃圾的“旅行记”
小区垃圾收集。
垃圾被压缩后运往城外。
垃圾填埋厂处理现场。
垃圾填埋后再铺上膜。
“我”是一袋用塑料袋装着的生活垃圾,诞生在东安区福民小区的一户居民家中。“我”的体重有三斤多,圆溜溜的“肚”里装满果皮、废报纸、食品包装袋、塑料瓶、菜叶和一些残羹剩饭。10月26日早晨5点钟,主人在出门晨练的途中顺手将“我”丢进了小区里的垃圾桶,“我”的“旅行”也就此开始了。
第一站:小区垃圾箱
拾荒人是垃圾分类的贡献者
小区的垃圾桶是“我”走出家门“旅行”的第一站。在这里,“我”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职业拾荒者。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没错,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从“我们”中能找到的可利用物品就越来越多。在垃圾桶里躺了没有几分钟,“我”就被一位拾荒者解开“衣裳”,将里面的废报纸、塑料瓶等有价值的物品一一挑走。
对此,“我”有些窃喜。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在我市,垃圾分类处理还尚在起步阶段,如果不在最初环节就做好垃圾分类,等到后续阶段再去分类更难了。但是,仅靠拾荒者对“我”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听说在很多大城市里,都有专门的垃圾分选车间,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看来,我市在垃圾源头分类方面,还需加把劲呦。
第二站:
社区垃圾收集站
垃圾压成块集中运出城
经历了拾荒者“挑三拣四”,早上6点钟,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把“我”从垃圾桶倒运到了小区外的垃圾手推车内。10多分钟后,“我”被移送到了社区的垃圾中转站——建福中转站。
听说,过去这家中转站的垃圾都是裸露在外的,一到夏天就臭味四溢,附近的居民怨声载道。后来经过改造,变成了现在的“封闭压缩式”中转站,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也降到了最低,并且实现了全市覆盖。
在这里,“我”和其他垃圾都被压缩成块,体积大大变小,垃圾收集车的运载量立刻提高了1.7倍。半个小时后,垃圾中转站外传来了汽车喇叭声,运输员开着密闭的垃圾收集车来接“我们”了。他们将“我”和“兄弟姐妹们”转运到了距离市区19公里的郭家沟生活垃圾处理厂。
第三站:郭家沟生活
垃圾处理厂垃圾量攀升日处理700吨
一路颠簸,“我们”被转运到“大本营”——位于生活垃圾处理厂内的掩埋场。听周围的“同伴”谈论说,掩埋场是经过特殊的铺膜处理,还建有卫生填埋截污坝,因为“我们”的体内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不采取措施,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污染。随后,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我们”被层层掩埋。
“现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垃圾围城现象,如果不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早晚也要面对这个问题。”在现场,“我”听到市环卫部门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目前我市垃圾日产量在700吨左右,与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垃圾日增长量在35吨左右,这在不断加重掩埋场的压力。“之所以垃圾产量不断攀升,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耗品种类变得丰富有关,同时也与居民生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浪费行为有很大关系。”
第四站:污水处理厂和沼气发电站
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
垃圾掩埋场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家,因为它的内部还铺设了导渗管、气体搜集管等回收装置。
在掩埋场没呆多久,“我”就流出了渗透液,液体通过导渗管进入了旁边的污水处理厂。听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说,“我们”分解产生的渗透液不仅气味难闻,而且还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但经过污水处理厂的深度过滤后,可以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在这里,可以日处理300吨废水,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水质进行抽检。
此外,“我”的体内还包含了大量的有机物,他们经过掩埋后,又发酵产生了沼气。这些沼气可是宝贝,他们被输送到了发电厂进行发电,给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也实现了“我”的“旅行”价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