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际经验,拓宽垃圾处理思路
广州正在推进垃圾分类攻坚战,实现“年底前力争合格达标社区达80%”的目标紧迫性显而易见。这一目标能否实现,怎样争取垃圾分类的最佳效果并确保其可持续性,无疑是一道难度极大的考题。
垃圾分类处理是世界各国大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连日来,《新快报》刊发记者远赴德国、巴西、南非等国实地考察报道,采集的垃圾分类“他山之石”,尤其是垃圾分类社会化运作、分拣精细化和提供“绿色岗位”等经验,或可为广州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垃圾必须分类以实现减量和再利用的共识之下,如何组织运作就是首要问题。德国柏林、巴西圣保罗、南非德班等城市无不是走市场化之路,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各方力量协力。德国很多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完全委托给私有企业,或者将环卫局改组成“国营公司”运作。巴西圣保罗民间组织的22家“合作社”领导着垃圾细分的主力军,使其垃圾分类甚至早已超过发达国家。
不难看到,让垃圾分类、利用走上良性的轨道,绕不过政府责任担当及其与民间利益的分配、平衡问题。巴西圣保罗市政府给民间“合作社”支付场地费,并提供垃圾运输车。南非德班垃圾分拣引入企业参与,门槛低,每年仅需缴纳一定的管理费。这些措施的一个基点就是让利于垃圾分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良性运作。
相比之下,广州垃圾分类依然是政府一方独撑的格局。此前曾有一些企业尝试介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却无从下手。特别是受限于政策扶持缺乏等因素,难以施展拳脚。毫无疑问,垃圾分类的社会力量参与不可或缺,且最有效又能兼顾社会效益的途径就是市场化运作。
垃圾分类能否有效推进的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垃圾利用价值的正确认识。基于“垃圾就是钱”、“每座垃圾堆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富矿”等认识,国外城市垃圾回收种类精细划分,再利用率高,甚至“供不应求”,垃圾利用形成赚钱的行业,引发众多企业参与竞争。德国柏林等城市实现废弃包装材料九成回收利用,仅一成被送去焚烧发电。而到2016年将现垃圾回收率2%提高到10%,已成为巴西圣保罗既定的目标。对垃圾价值的认识,还有一点就是解决就业。国外城市视垃圾分类回收为“绿色岗位”。巴西圣保罗市通过成立合作社,让单打独斗的垃圾回收者联合起来,为上千人提供工作和收入,输送政府福利,其意义已经突破了仅是解决垃圾出路问题的层面。
诚然,垃圾处理采取焚烧方式是最简单、快捷的事。或因如此,广州筹谋破解“垃圾围城”难题之策,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对焚烧过度依赖、“一烧了之”的观感。多个垃圾焚烧项目紧锣密鼓筹划上马,或有“快刀斩乱麻”的考虑,且可见的是焚烧发电有利可图。然而,必须看到垃圾“变废为宝”,焚烧未必是垃圾利用的唯一或最佳选择。即便要焚烧,垃圾精细分类也是减少污染的先决条件。在端正认识的基础上,垃圾分类的有效激励措施同样重要。德国城市定期上门回收包装有“绿点”标志的垃圾免费,巴西圣安德雷市对市民拿来废弃食用油给予派肥皂回馈以减少污染下水道,南非德班市请社会组织在填埋场运营“种树项目”,打破了政府与居民冲突的僵局,使政府、社会组织及周边社区居民均成为受益者。这些激励措施比强硬的政策更能有效解决垃圾分类的难题。
概而言之,垃圾分类利用大有文章可做。广州要求得垃圾分类顺利推进,还须拓宽思路,大胆借鉴经验。如果仅仅在垃圾收费,甚至微薄的垃圾袋该谁掏钱上计较,不愿走市场化之路,不让利于民间,再加之没有激励市民主动分类的措施,恐难免欲速而不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