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垃圾焚烧厂“落地”难
垃圾分类难推进,十年目标恐“画饼”,深圳将进入“垃圾围城”时代……在22日深圳市政协五届六次会议举行的大会发言上,政协委员李毅代表民革深圳市委员会发言,为垃圾问题开出“药方”。前来聆听发言的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就垃圾问题作出回应时都提出,如果人人都觉得垃圾焚烧厂应该建、但人人都不愿意建在家门口,城市就不可能长期持续发展,深圳就不可能成为“美丽家园”。
李毅说,目前深圳市“垃圾围城”状况正在形成,垃圾管理形势已十分严峻,如果再不全面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工作”,10年后垃圾将无处可去。据悉,原建设部在2000年就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座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至今10多年过去了,未得到良好推进。尽管深圳在2012年底重启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在全市确立了508家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试点,同时出台了《深圳市“十二五”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深圳现代垃圾管理体系到2015年时的运作指标,但推进过程仍遇到很大困难。
李毅认为,促进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建设工程,其深远意义远远超出环保的范围,建议由市社会工作委员会领导深圳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处理设施、健全法规严格执法等方面着手,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垃圾减量分类行动,他为此开出“三张药方”:
对策一:立法先行,加强垃圾减量分类法治建设。目前我市正启动有关垃圾减量分类的立法工作,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市民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激励机制和惩处约束机制。
对策二:科技护航,强力推动资源回收再利用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垃圾减量分类管理信息的实时采集系统,构建垃圾减量分类的管控模式和科学决策机制以及相关的信息发布平台,让老百姓看到垃圾处理全过程的信息,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策三:启动社会建设工程,抓“两头”带“中间”,提升全社会参与意识。让机关党员干部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同时加大学校相关教育,“小手拉大手”,推动家长共同参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要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
在听取大会发言后,王荣和许勤也对垃圾问题由感而发。
“深圳规划的一座5000吨日处理量的垃圾焚烧厂,由于遭到各方抵制,至今项目仍未落地,选址选到哪,哪就反对。”许勤举例说。他呼吁市民强化社会意识,支持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一些“厌恶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否则一座城市发展就难以为继。“垃圾每家每户都要产生,希望每个人首先从垃圾分类做起,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用自己的行动爱护城市、美化城市,使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美丽家园。”
王荣说,垃圾处理厂选址难已经成为各个城市的共同难题,这实际上是社会治理方式出了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协委员是社会精英,希望你们不仅提出建议,更能付诸行动,在这样的问题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更大合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