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西宁市大气污染治理开出“药方”
3月16日,西宁市政府召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家咨询会。在咨询会召开的前一天,来自北京等地的专家和省内专家一起,深入西宁市工业企业、空气质量检测点实地考察,给西宁市治理大气污染开出“药方”。
建立不利气象下的治污机制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研究员颜鹏认为,西宁市四面环山,整个市区处在河谷内。因此,从气象学来讲,容易造成污染物在底层截留。很多时候从早晨到中午,气温一直在上升。中午地面温度升高后,气温冲破逆温层,导致温度很快下降。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逆温现象的存在,使底层大气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排放。而西宁上空的风速比较大,如果加高污染物排放的高度,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省大气污染预报预警专家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德力格尔认为,近年来西宁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导致气候变热。市区内温度高了,污染物的排放就膨胀起来。德力格尔说,我省海拔高,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逼近我省西部后不能直接上高原,而沿河西走廊东移南下,当来到高原东部后,一部分气流沿着湟水河谷向西运动,我们称“倒灌气流”。在该气流的阻挡下,本地污染物无法及时排除扩散,同时又将兰州等东部地区的污染物携带过来,造成本地污染物和外来污染物相叠加的局面,加重了污染天气。因此,德力格尔建议,应控制西宁近地温度的升高,防止逆温层的加剧和“热岛效应”的产生。同时,加强海东等地间的联动,共同应对大气污染。
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窦筱艳建议,扩大扬尘污染的监管区域,加强地区间的联合整治。建议春季风少天气频繁的时候,应控制施工工地的工程进度,避免造成二次扬尘污染。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大科技投入,从技术层面支持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叶代启建议,西宁大气污染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受先天因素的制约。西宁处于河谷地带,紫外线强、空气干燥。受河谷地形和低气温的影响,污染物的扩散较为缓慢,由此导致一次污染向二次污染转化的速度比较快。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并重。今后应注重单个污染物治理向多个污染物的协同治理转变。在突出治理扬尘污染的基础上,做好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
叶代启说,国家环保部的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数据是6项浓度指标的综合,除了PM2.5、PM10,还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是这6个浓度跟标准的比值相加得来的。所以在做好PM2.5、PM10污染源防控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其他4项污染源的防控,需要做好综合污染源的减排。与此同时,摸清污染物的家底,污染源的监控做到每一个可控源上,为将来减排打好基础。
倡导发展公共交通
谈起西宁机动车污染主要原因,南开大学城市交通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毛洪钧认为,西宁地处狭长的河谷地带,这种地形的城市,交通容量空间很小,难以做有效的交通规划。据了解,这两年西宁机动车保有量剧增,平均幅度在2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的保有量与城市道路容量的矛盾进一步突显,会造成机动车排放剧增,交通拥挤加剧。
毛洪钧说,目前,北京市近8000公里的道路长度有536万辆车,而西宁现在按30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计算,每辆车占的车道密度有可能超过北京。因此,建议西宁市政府部门在控制汽车保有量和重型车、农用车尾气排放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应对汽车尾气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疏通大气污染输送通道
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认为,西宁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现在西宁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并且楼层的高度也非常高,这种城市建设造成的后果,把原来大气污染输送和扩散的能力全部毁掉。因此,一定要形成以城市主干道为主,要有一个或几个大气输送的通道。在今后城市改造中,建议邀请专家,讨论有没有调整的可能。
与此同时,西宁需要优化工业布局,摸清主导风向。特别是在上风向的地方,严禁准入一些重污染企业。对重点企业污染源的监控,监管单位要有自己的装备,这对企业有震慑力。另外,柴发合就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也给予不少建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