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起争议 火电喊冤
雾霾再袭京津冀,但国内治霾路线图仍然存在争论。3月25日,在国际金融论坛(IFF)“治雾中国:重建生态文明路径”第二期领袖对话会上,能源环境专家对雾霾成因、治理路径争论不休,一个共识是应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政策和舆论将雾霾治理集中在燃油排放、燃煤消耗两大领域。但是,石油企业认为燃油排放标准已经足够高,电力企业则表示火电行业已经实现清洁利用,并增加了大量减排投入。对于戴在他们头上的帽子,二者在不同场合“喊冤”。
而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则直言:“这显然是代表利益集团声音,是屁股决定脑袋的表现。如果燃油和燃煤不是雾霾主因,难道老百姓做饭是罪魁祸首?”
与此同时,基于大气污染治理需要,以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投资迅速升温,煤炭资源地正力推新项目上马。而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的一则报告则给煤化工泼了一瓢冷水。
火电企业冤不冤?
火电企业自认为很冤。按照环保部时间表,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自2014年7月1日开始执行。这个标准被火电企业称为“史上最严”、“全世界最严”。
中电联代表电力行业多次表态,认为这是“鞭打快牛”,且标准过于严格,政策变化太快,缺少环境、技术、经济之间的协调,成本过高,环境效益过小。
根据中电联统计,2013年全国燃煤电厂一年排放142万吨烟尘,而这个数字在1980年是400万吨左右。简而言之,三十多年来我国燃煤电厂装机翻了十几倍,但烟尘排放总量却大大下降。
在电力行业看来,“火电为减排做出了贡献,并不是雾霾最主要成因。”2013年底,具备脱硫能力的燃煤机组比例接近100%,近2亿千瓦火电机组完成烟气脱硝改造,全国脱硝机组投运容量接近4.3亿千瓦。
不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在上述会议上回应称,中国雾霾产生的原因,燃煤排在第一位,机动车和工业在第二和第三位之间。此外还有各类建筑、交通造成的扬尘。
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成思危先生认为,“雾霾与当前周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环境治理跟不上相关,必须严格执行三个制度,一个是源头治理制度,一个是损害赔偿制度,一个是责任追究制度。”
煤制天然气被泼冷水
在大气污染治理上,国家能源局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发展清洁能源并重,煤炭行业协会也力推将煤炭由燃料转变为化工原料。从政策层面看,以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煤化工项目审批在雾霾治理诉求下明显加速。
煤制天然气等化工项目是不是治理雾霾的最佳途径?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却在日前发布的《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4)》中给出否定答案。
他们认为仅从消费端来分析煤制天然气的资源与环境影响是片面的,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煤制天然气具有巨大的碳排放能力和环境负外部性。
报告认为在消费端使用煤制天然气替代煤,确实可以达到有效降低大气中PM2.5浓度的效果;而在生产端,煤制天然气项目存在资源环境影响和高碳风险,可能造成“区域治霾、全国增碳”的治理困境,需高度重视和谨慎对待。
根据清华大学专家测算,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审批的煤制天然气项目(771亿立方米)每年消耗煤炭约2.3亿吨,占2011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6.8%。如果用煤制天然气替代煤炭,所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占2010年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2%。
把各地建成、在建或拟建的所有煤制天然气项目,即已审批和待审批的项目(2693亿立方米)加总,每年约消耗8.1亿吨煤炭,接近2011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1/4,而用这部分煤制天然气替代煤炭所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占2010年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6%。
新疆和内蒙古是煤制天然气主要地区。对于新疆地区,国家发改委已审批的43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每年将消耗约1.31亿吨煤炭,超过2011年新疆煤炭消耗总量的34%。这些项目每年耗水约2.6亿吨,占新疆2012年生活用水总量的22%,当地缺水状况将进一步加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