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霭需打好区域联动持久战
2013年9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剑指PM2.5,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截至今日,计划落实情况怎么样,大气污染治理的难点究竟在哪里?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
记者:现在,雾霾天气是大家讨论的热点,为什么这两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柴发合:近两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能源、资源消耗型和污染排放量较高的行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较快,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太大。再加上这几年频繁遇到一些不利的气象条件,促成了灰霾现象的频频发生。灰霾的核心是什么呢?灰本身是一种气象现象,它使能见度降低,对人的情绪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大气中的PM2.5浓度过高。由于PM2.5以及它本身所包含的一些污染物对大气的削光作用,使我们看不到光,只能看到灰蒙蒙的一片。所以治灰霾,必须要治理PM2.5。
记者: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之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出台了政策措施,强化污染治理。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具体落实情况是怎样的?
柴发合:据我所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以后,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能源部等各部门联合成立了一个部级联席会议,由国务院相关领导来主持制订国家层面上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工作。每个地方都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地区,相应制订了省级、市级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代表国务院与各个省、区、市签订了责任书,来具体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所确定的污染防治目标和措施落实;市一级的地方人民政府也都制订了重污染应急预案。从这些方面来讲,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效果。比如今年2月份刚过去的这场重度污染事件,一共6天,和去年1月份的那次重污染事件相比:两次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这一次北京市PM2.5的浓度比那一次的污染最高浓度降低了1/3。
记者:近期环保部又会同有关部门细化分解梳理22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6条能源结构调整政策,10项环境经济政策,以及6个方面的管理政策。您能不能重点谈几项其中的内容?
柴发合:执行一个规划、一个计划,政策是驱动力。这种政策体系的建立,对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是非常关键的。但是,还有一些政策是指导这样的事情怎样来实现,比如各地大气污染改善都需要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那么清洁能源怎样来推进,怎样来配置等问题,就需要政府的考量,也需要有一些定量化的指标。同时,对企业来说,治污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比如现在出台的燃煤电厂脱硫电价,一度电是1.5分钱,脱销电价一度电是1分钱,还有除尘改造,一度电是3厘钱。这些政策对于企业主动投入到大气污染的深度治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政策还会持续完善。所以我认为,这22项措施,每一项都是紧密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制定的,是带有方向性的。
记者:现在有哪些细化措施亟需出台,又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落实呢?
柴发合:比如说市场化这部分。因为这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里面特别强调,要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样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怎么能吸引社会上的资金来投入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里面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在能源政策方面,特别是能源价格政策方面怎样来调节,比如说通过价格调整让煤炭消费量下降,让大家使用天然气很顺利等等。还有淘汰黄标车,也牵扯到一些政策问题。今年两会上总理的讲话中提到,不光要淘汰黄标车,而且要淘汰一些老旧机动车。政府要制定哪些激励性政策,让公众尽快淘汰这些黄标车或者是高排放的老旧机动车,都是非常关键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