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江:2008年北京本已控制污染 为经济增长重提发展工业
“2004、2005年那一轮的发展规划,当时的王岐山市长、刘淇书记希望后奥运以后有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个动机是非常善良,甚至非常高尚的。但是2008年以后可能忍不住了,不能看到北京的速度就这么下来,看到广州的速度、深圳的速度追上来。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下面一定会倾向于寻找经济的动力。在寻找经济动力的时候往往会顾首不顾尾,要了GDP就下去其他的东西。”4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在2014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特别对话:京津冀一体化突围”上作出上述表示。
李晓江表示,中国是一个竞争性政府的制度,这个制度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很多问题成败都在这种竞争性的政府制度。比如同构竞争,如果考核制度不改变,税制不改变,它一定会竞争的。
以下为李晓江部分发言实录:
李晓江:
抛砖引玉,确实像刚才李铁主任的演讲,京津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实际上也应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问题,决不是一蹴而就,或者有什么招数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因为我想有两个基本的认识。一个是首都的发展规律。从首都的发展规律看北京的发展规律,这个很重要,有很多内在规律的东西,人为很难改变。二,要思考体制,有什么样的体制一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北京的问题其实是极其复杂的。
或者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区域。2003—2005年我们几个专家一起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其实就想回答这个问题,北京到底是不是经济中心?用了很多思路、用了很多数据,结果我们找到了一个规律,全世界经济大国的首都发展规律。因为大家一直在问,为什么既有纽约、巴黎这样的大首都,东京,包括北京,同时也有华盛顿、柏林、堪培拉这样的小首都。其实大家想想,规律非常简单,凡是单一民族的统一大国,它的首都一定是经济中心。凡是联邦制国家的首都,它可以不是经济中心,而且倾向于不是经济中心,就是一个首都。因为联邦制政治下面经济和政治是分离的。大一统的国家政治和经济一定是合一的,所以我们看到东京、北京、莫斯科、伦敦,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加拿大的首都、美国的首都、澳大利亚的首都,都是小首都。所以这个规律可能是很难违背的。所以为什么在2005年的总体规划,我们就提出控制规模、调整功能,但是十年走下来北京的功能还是越聚越强,这可能是大的国家制度的影响。
第二就是我们国内自己的制度。因为中国是一个竞争性政府的制度,这个制度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其实我们很多问题成败都在这种竞争性的政府制度。刚才李铁主任讲到我们的同构竞争,如果考核制度不改变、我们的税制不改变,它一定会竞争的。至于同质要看政府官员自己的禀赋。其实最好的范例也是北京,2008年北京的产业结构已经调的非常好了,北京的污染控制已经非常好了,我也是道听途说,后来2008年以后北京市的领导发现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没了,开始重新提出发展工业。实际上2004、2005年那一轮的发展规划,当时的王岐山市长、刘淇书记,当时给我们明确提的,2005版的总规不是为编的,是为后奥运编的,希望后奥运以后有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个动机是非常善良,甚至非常高尚的。但是2008年以后同样还是刘淇当书记,可能他觉得忍不住了,不能看到北京的速度就这么下来,看到广州的速度、深圳的速度追上来。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下面一定会倾向于寻找经济的动力。在寻找经济动力的时候往往会顾首不顾尾,要了GDP就下去其他的东西。
第三点是区域协同,这几年的北京我个人一直认为坚持了一条生态绿色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从我们奥运就开始,其实北京的思路是很明确的,不管是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就看一条,北京煤改气,用了很大的努力,差不多用了十来年的时间,北京的燃煤量从3500万吨降到2500万吨,听起来是很好的成果,用了大量的气。但是我们同时看到河北省的燃煤增加了一个亿,这就是区域协同,如果没有协同的话,一方面的努力就被区域的反向发展给掩盖了。
所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讲,首都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搬一个机构很容易,但是要搬一个人难上加难,尤其是北京这样一个京津冀的地区,发展的落差如此之大,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和周围,珠三角核心城市和周围的落差,这种情况下人为的找到解决的办法一定会碰壁。
我们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当时林副统帅一声命令搬走了一批的中央机构,但是都得回来了。在那种情况下都得挣扎着往后走。在今天市场经济下,我们人的选择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一定是个人的规律。另外我想讲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京津冀的协同我不认为现在很多媒体炒作,我总觉得媒体在京津冀这件事情上,总有点唯恐天下不乱。非得弄出一点抓人眼球的事情来。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律。看上海、北京、广州这几年城市的发展,三十年人口增加了三倍、两倍。北京上下班平均出行距离超过2到3个小时,很少有人能忍受。我们中科院领导做过一个非常系统的研究,事实上这几个城市的发展也许是这样,两三个小时的上班一定是极少数人极端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情况。所以在京津冀地区建新城,然后通过轨道交通来解决上班,除了燕郊不会有第二个地方。北京周边处理燕郊以外,离北京市距离最近的也在四五十公里以上,这不是正常的通行距离。我们都说美国人开车上下班很远,美国最远的上下班距离不超过20英里。美国大多数人的上下班的距离,大城市的平均上下班距离一定是在10公里以内。这个也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在周边去搞卫星城,都是不可持续的。
2014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世界经济论坛、世界银行等机构共同举办,财经网首席媒体支持,于4月18-20日在上海美兰湖举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