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从四环节补环保“欠账”
“京津冀一体化”热炒,如何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更有效地协调各部门解决大气污染防治与环境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话题。今年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同防治大气污染机制形成的第二年,也是联防联控扩大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年,业内外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同防治大气污染工作的关注度有增无减。
“现阶段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在补‘欠账’。”长江商学院客座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巡视员、研究员魏加宁在“绿色经济研讨会——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对策”会上表示。与会的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和长江商学院教授围绕“环境风险”、“绿色发展”、“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等四个方面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献计献策。
“我国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一直在透支,如同活熊取胆。环境是熊,经济活动类似取熊胆,熊很痛苦。”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中心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问题,而不仅是技术问题。实际困境是,如果企业按标准治理,消除环境风险,就会入不敷出;政府如关闭整改该企业,又会影响当地的税收、GDP和就业。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环境价格市场和成熟或良性运转的资金机制没有形成,以致于一提到治理污染、控制环境风险,想到的就是如何从财政部门切一块蛋糕。”
污染治理“谁出钱”涉及到事权划分,但环保的难点在于,大气、水体污染是会流动的,这种影响和责任的划分原则,不可能只是一个逻辑上的推理,像切西瓜一样简单。绿色财政需要在资金支出责任方面做深入研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贾康认为,“财政需要发挥其在国家治理的基础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其功能发挥的一系列手段上,而这些手段连成的机制体系,应该同当今所强调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这一论点打通。从财政发挥作用的基本政策工具来看,财政支出、补助和税费规范是相关调节机制的几大方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张永生提出“绿色发展范式”的概念。他说:“现有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需要改变的不止是一个技术的路线,不止是民众信心的修修补补,而是根本的发展范式的变化。”
张永生并不看好学习伦敦、洛杉矶等治理模式。“绿色发展要从新的视角去理解。首先一个层面是效率的提高。其次,传统认识认为政府采取的绿色行动会阻碍经济发展,而实际上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则有可能使资源向驱动经济更具竞争力的结构转变,这个结构会带来更高效用。”
据了解,环保项目的需求很大,可能每年达到两万亿元规模,但实际上整个社会提供不了这么大的绿色资金。环保类项目盈利远低于污染型项目,资金不愿意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我国对于环境风险的解决不仅是一个末端治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从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综合考虑。
民众无论通过社区、互联网,甚至众筹等参与到环保产品中的方式都有成功的案例。长江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张维宁考虑,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逻辑,建立环保类社区,再接入微信或支付宝等支付平台,支持环保的“粉丝”就能直接参与绿色项目的投资。张维宁补充说,信息对称对于绿色金融依旧十分重要,加强信息披露才能做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