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改革需大步前行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既是国家政策要求,又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当前,环保体制严重不适应国家环保标准化建设要求,有岗无编,混岗混编问题突出。有的干部在单位工作多年,既没有明确身份,又不能晋级提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保职工主观能动性发挥。环保现有运行机制不符合市场规则,本该由市场决定取舍的环评、监测、环境治理等中介组织依附行政单位,抢市场、占资源、争利益,既影响部门形象又破坏市场主体,环保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由此可见,环保系统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环保系统深化改革的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人事改革,破除体制障碍。体制障碍是当前环保系统改革的重点、难点。一是合理分配岗位。按照国家工作人员、组织部门批准“招硕引博”人员、人事部门招考人员、本单位聘用人员等,对人员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各类人员的身份、性质。
二是明确改制机构。将环境治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机动车尾气监测等机构进行改制,以公司(企业)模式推行社会化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对改制后进入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依法解除与环保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关系,按照《劳动合同法》支付补偿金;综合考虑工龄、学历等因素配股,在不影响职工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人员脱钩、分流。
第二,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能。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是改革的目的所在。一是下放审批权限。对所有环保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清理,将现有的审批行为、审批事项、行政许可,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及时下放到位。
二是减少审批环节。对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项目,开通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对农业垦殖、房地产开发等需要编制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取消专家技术评估程序,使审批环节进一步压缩、精简。
三是实行网上审批。积极构建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将审批系统建设纳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网上政务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逐步实现环保系统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集中管理,推动行政审批规范、高效、透明、便民。
第三,着眼机制创新,确保深入持久。按照制度配套、机制创新的改革思路,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约束等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区域流域联动机制。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体系,联合应对重污染天气;以流域为控制单元,建立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模式。
二是建立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健全完善环评审批、“三同时”监察、竣工验收管理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环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施工期环境监理,完善环保验收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严把“三同时”验收审批关,切实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是建立环保社会信用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环境保护社会监督机制;推进绿色保险,深化环境健康、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研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四是建立生态文明目标考核机制。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范畴。
五是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奖惩机制。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纠正执行不到位的行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考核工作,着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流域生态补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