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环评成为污染工程的白手套
在众多反对声中,广州大桥东拓工程上周通过了环评审批,可能很快就将动工。投票表决前,广州市环保局局长杨柳发表讲话,解释了市环保局的职能。大意是,是否对环境有影响主要的依据是环评单位做的环评报告。市环保局也不知道环评报告靠不靠谱,因为是业主花钱雇环评单位做的,而且技术性非常强。所以,市环保局在审批前只能委托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组织专家,对环评报告进行审查,专家说靠谱,那就审批了。
广州市环保局的重大项目审批制度,则是在专家技术评审之后另设的一道关卡。这次广州市环保局在审批广州大桥东拓项目时全程公开,笔者也是“围观者”之一。会议讨论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疑问,比如核心问题噪音能不能解决?针对这些问题,环评报告通过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公式计算得出,如果采取相应措施,未来的噪音问题会比现在有改善。比如有市民质疑工程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环评单位通过社会效益损益计算,得出这个项目是社会效益很好的项目。
然而,环评报告毕竟是对未来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预计,倘若最终污染比预计的严重,或采取的措施无法解决污染问题,建设单位应该就这种可能性进行防范,也应该和可能受到影响的市民约定,假如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赔偿。总不能因为环评单位算错了,要公众来承担算错的后果。
以开明著称的广州市政府,如果所有可能影响环境的项目,在流程上能按规定做足,也是值得庆贺的阶段性成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环评上周才审批通过,但送给市环保局的环评报告书中赫然列明:“广州大桥拓宽工程方案已于广州市人民政府第9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那么即便市环保局做出不予批复的意见,这个工程搞不搞,是听市环保局的还是按市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来办?谁赋予了市环保局有一票否决权?更糟糕的情况是,最近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区拟建医疗机构呼吸中心项目,规划环评还没有做,规划已经批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还没有做,业主在招标的时候就要求必须能过。
在“围观”审批会后,有记者感叹:“照这么说,所有的项目只要不和法律直接冲突,都可以得到审批。因为污染总是可以治的。”工程建完之后,治理方法可不可行,治不治,已是生米煮成熟饭,环评报告反倒有可能成为污染工程的白手套,最终市民只能默默承受污染影响。
这并不只是担心,而是一个现实,每个月的例行接访日,到广州市环保局上访的市民,相当一部分就是这种情况。比如开发大道立交、猎德大桥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