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本是一条心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伍跃辉带领分析室主任贾立明,近日乘坐吉普车从哈尔滨出发,载着各种瓶瓶罐罐和水质监测设备,在傍晚时分来到了中国大动脉同三公路的起点——黑龙江省同江市,为第二天即将开展的中俄联合监测做准备。
与此同时,在位于同江市的黑龙江省三江环境监测站里,站长段云海和他的同事们也在忙碌,同样在准备第二天的中俄联合监测。
每年监测4次
监测项目40项
中俄联合监测是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为保护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而开展的,这3条江在同江市汇合成黑龙江,出境后进入俄罗斯,名字也变成了阿穆尔河。
中俄联合监测始于2002年。当时,为加强中俄合作,增进互信,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哈巴边区自然资源部共同签署了省级合作项目——黑龙江—阿穆尔河联合监测项目。黑龙江省和哈巴罗夫斯克环保工作者自2002年起连续工作了3年。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与俄自然资源部部长特鲁特涅夫在北京签署了备忘录,决定开展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工作。按照议程,双方监测项目为40项,每年开展3次联合监测。后来又将每年的联合监测频率提高至每年4次。
6月27日8时30分,在同江市东港老码头,中方监测人员将一箱箱监测仪器和盛装水样的瓶瓶罐罐搬上监测船后,船缓缓开动,驶往对岸,接俄方监测人员上船。
此次联合监测是一次例行监测,环境保护部监测司司长罗毅、黑龙江省环保厅厅长李平一行也前来观摩。
6月27日9时左右,船驶进黑龙江对岸的俄方码头,俄方环境监测人员早就等候在那里。待船停稳后,中方监测人员帮着俄方同行搬运众多的仪器和瓶瓶罐罐。双方亲切地握手拥抱,8年的联合监测,大家已经成为老朋友了,相互极其熟悉,甚至在没有翻译人员陪同的情况下,依靠肢体语言也能明白复杂的操作工作。设备装上船后,船驶离了俄方码头,向双方约定的采样点出发。
监测采样点3个
双方各自分析
采样开始后,俄罗斯一名监测人员先将一个一米多长的船型设备用绳子顺入江中,这是在测水的流量。设备的另一端则连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上,在笔记本上就可以看到水流的数据变化。测完流量后,双方监测人员又把一根长长的管子放到江里,启动水泵,江水被抽到船上来。监测人员将装瓶瓶罐罐的箱子打开,一人负责放水,双方轮流接水样。一个个写有采样点位置的棕色瓶灌入水后装入箱中。
贾立明告诉记者,双方联合监测的采样点有3个,一个是江左侧靠近俄方的,一个是江右侧靠近中方的,还有一个就是江中心。而每个点又要采集上、下两层水样,这样每个点都要采三四十瓶水样。这些水样由双方各自带回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化验,30天后结果会出来,监测结果由中方的环境保护部与俄方的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进行正式交换,每年共交换4次。4次联合监测结束后,由双方的专家组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而后对水质监测结果达成共识,并向各自的上级部门进行汇报,为各自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6月27日9时30分许,江左岸的采样工作结束,船向江中心驶去。约10分钟后,船驶到了江中心的采样点。监测人员又忙碌起来,将瓶瓶罐罐装满水样。10时10分许,江心点的采样工作也结束了。当船驶到江右岸靠近中方一侧的采样点时,已是10时20分。约20分钟后,江右岸采样工作结束。
水质越来越好
监测模式值得借鉴
随后,在监测船的会客室内,段云海和哈巴水文气象环境监测中心的负责人依格坐在了一起,就此次的联合监测交换了意见,并在联合监测相关文件上签字。
这时,已到午餐时间。按照监测规定,双方工作人员均不能登陆对岸。因此,午饭只有在船上吃。大家在一起交流、谈笑。
伍跃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监测结果还不能马上出来,要进实验室进行分析。但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江水水质越来越好了。
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哈巴边区自然资源部环保局局长维克托·巴尔丘克同样对此表示满意,认为俄中保护阿穆尔河(黑龙江)的共同监测已成为环保合作典范,这一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黑龙江省环保厅厅长李平说,中俄两国有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而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就有近3000公里的边境线。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绥芬河与俄隔岸相望。两国环保合作,特别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环保合作,不仅是两国人民的需要,更有利于营造安全可靠、经济繁荣、长期稳定的周边和平环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