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变废为宝,做给你看
更新时间:2014-08-31 21:40
来源:
作者:
阅读:629
“我外婆很节约,经常对我唠叨说这个那个都要省着点用。”在采荷一小五年级就读的杭报小记者高荣泽对外婆的节约不是很理解。接下来两站,我带着他和另一位小记者走访了两位视垃圾为珍宝的老人,让他对环保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理解。
家住和谐嘉园的张水根大伯对高荣泽说,“我们现在提倡垃圾分类,是因为只要分类正确,垃圾就能变成宝。这有点像5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因为那时候,我们就是把垃圾当成了宝。”张水根说。
张根华:有心就能变废为宝
废弃广告纸、月饼盒里衬的绸布、冰淇淋的盖子,这些零零碎碎的废弃物,在台州路社区的手工达人张根华手中,都变成了色彩鲜艳、立体生动的盆栽花束和挂件。
今年70多岁的张根华,给小记者上了一堂手工课:他用月饼盒里拆下来的里衬、买菜得来的塑料袋、废弃铁丝和包装盒废纸,做出一朵朵亮丽的玫瑰花,让小记者大呼神奇。
“我做这些事情,主要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只要有心,废弃物都可以得到利用,变成宝物。”老人的理念也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每年寒暑假,社区都会组织孩子们参加他的“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培训班,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起“低碳生活”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志愿者,张根华还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公益活动,十年如一日地传播低碳理念。杭州图书馆、杭州少儿图书馆、天子岭垃圾教育第二课堂、运河广场……一个个公益活动的现场都能见到张根华做手工的身影。
张水根:无论何时垃圾都是宝
“我居住的江锦、定海社区这一带,50多年前还是农村。我们把秸秆和草灰堆起来,用泥土盖上,等它腐烂完全就变成了上好的肥料。剩菜一般拿去喂家畜,出去买东西都用竹篮提,竹篮坏了还可以当做柴火烧掉。”张水根说,那时生活中很多废弃物都是可以利用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张水根生长的地方,拔地而起了一幢幢高楼。他看见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塑料袋,每家产出的垃圾也越来越多。
“几年前我去天子岭填埋场参观,看见那里用垃圾发电,其实和我们以前填埋垃圾做肥料是一个道理嘛。”这个发现让老人很欣慰。
垃圾分类也成为张水根每天必做的家庭工作。
每一天,他总是认认真真将厨房垃圾分得清清楚楚,扔在厨房垃圾桶中。家中的饮料瓶、积攒的各类报纸杂志,将它们分类整理干净,等收购人员来到小区,再一并出售。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他都先收好,等到专门回收电池活动再送过去。“卖废品,并不是婆妈小气,而是让这些可再生利用资源快速进入循环渠道,为保护环境出一份绵薄之力。”
杭报小记者有话说
破布变成玫瑰花的魔法
李萌和睦小学五年级
“哇——”我一踏进张根华爷爷的房间就不由赞叹道。
各种姿态的花朵在我的眼前绽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结出果实。我有点怀疑我的眼睛,这都是爷爷自己做的?爷爷的手好巧!
别小看这些花,它们的用途可大了,在里面放点防蚊粉,摆在家里,蚊子就消失了。在里面放香包,花儿真变香了!而它们都是用废物做出来的!
张爷爷手把手地教我制作了一朵玫瑰花,虽然并不简单,但是看着破绸布和塑料袋在我手中变成了艺术品,让我觉得小废物也有大作用,只看我们能不能发挥创意,做出环保的选择。
垃圾分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高荣泽采荷一小六年级
今天我认识了张水根爷爷,他每天都会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他还特别注意垃圾是否对环境有害,比如废旧电池,会把它带到固定地点回收投放。而我自己在垃圾处理时候往往随便一丢,根本没有这么细致分类,这让我很愧疚。
当我问爷爷为什么把节约变成生活习惯?张爷爷说,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资很匮乏,因此他们绝不浪费生活中的一丁点儿资源。他现在做的事,和50多年前其实是一样的。
我现在的生活十分幸福,虽然无法想象爷爷的那个年代,但是我却读懂了他的生活方式,毕竟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张根华用废弃物做的各种饰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