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能束手无策
位于大兴黄村的枣园北里,是北京市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很多人曾到这里“取经”学习。但是,8月29日,在这个昔日的“明星小区”,多个厨余垃圾桶里扔着球鞋,其他垃圾桶里堆满果皮等物。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对垃圾不分类的,拟提高处理费标准;对垃圾分类的则可能降低标准。
这个问题颇具普遍性,一些肮脏不堪的垃圾桶本身就是垃圾。我认为,如想成功进行垃圾分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的总量。前不久,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介绍,重庆一家废品公司回收的范围很广,别人嫌利润少不愿回收的碎玻璃、骨头,甚至一次性塑料杯等等,公司都认真回收。回收时,公司员工上门服务,身穿工作服,佩戴胸卡,既可银货两讫,也能一笔笔记录在案,日后给居民充值电费。
由于扩大了垃圾回收范围,居民垃圾回收率达到90%。公司则将“垃圾”作为生产资料,卖给对口的企业。因为有利可图,现在有些居民上街,像个“拾荒者”,顺便把丢弃在路旁的塑料软管、废纸盒等带回家。这么对待垃圾,居民家里剩下的垃圾就很少了。尤其是这么做不用国家掏一毛钱。
类似的回收并非个别。南京有的社区物管公司挂牌成立“废品银行”,专门分类回收小区居民的废弃垃圾,回收的范围较大,其中包括污染环境的废电池等,然后依照市场价登记后抵扣物业费。
好的经验需要分享。北京等其他城市如想顺利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借鉴好的经验,想方设法减少垃圾总量,为处理剩余垃圾打下基础。
此外,北京冬天需要大量燃煤供热,这点上也不妨像瑞典等国家那样,选择热电一体化的垃圾处理技术。欧盟统计委员会2012年数据显示,瑞典被填埋的非可再生垃圾仅占1%,36%可得到循环利用,14%再生成化肥,另外49%被焚烧发电供热为城市460万户的供暖需求。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回收到位,垃圾不是成为生产资料,就是成为清洁能源。如此一来,城市对待垃圾分类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