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民问“秸秆不烧整哪去”说给谁听?
又是一年收获季,中国“最大粮仓”黑龙江省田间一派繁忙景象。一车车粮食被拉走,一丛丛秸秆被留下。在群策群力“抗霾”的当下,如何通过“严防”和“巧治”的方式将秸秆焚烧污染的影响降至最小?近期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多次发布“禁烧令”,焚烧秸秆的现象比往年减少。但记者在哈同高速公路沿线采访时,仍看到一些农民在地里焚烧秸秆。农民说“不烧的话整哪去啊?”(10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烧秸秆不仅严重污染本地,而且累及外省。10月12日《长沙晚报》就报道说,外地烧秸秆,长沙中“霾伏”。可面对着“抗霾”的严令和舆论的压力,农民非常无奈:“我们也知道烧秸秆污染空气,还不安全,可一直放地里就会影响明年春耕,不烧的话整哪去啊?”
可见秸秆焚烧的危害农民不是不清楚,但当一项工作“利远大于弊“时,怎样取舍就不难理解了。在大多数旁观者看来,秸秆焚烧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在当事人——一线农民看来,并非如此。首先“三夏”是个抢种的季节,留在田间的秸秆影响了播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必须抓紧时机适时播种。其次,现有的秸秆处理方式费时费事,不仅要归拢,还要打捆、装车、运输,成本太高,农民叫苦。其三,秸秆的回收利用不畅。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条件大幅改善,原本是优质燃料、肥料、饲料的秸秆早已成为废料,而禁烧的补助过低又难以激发农民的动力,为了赶农时,也为了减少支出,省时省力、一烧了之便成为最佳选择。
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多次发布“禁烧令”,“发现一处火,罚款××元”、“焚烧秸秆行政拘留15天”之类的禁烧标语屡见不鲜。基层政府和派出所均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禁烧秸秆巡查组,不间断地在辖区内巡查,甚至也不乏干部禁烧不力受到处分,但依然难以根治。
农民关于秸秆“不烧整哪去”的话说与谁听?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之一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即我们的干部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为群众着想、帮群众解难、对群众负责,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禁烧秸秆就是一个很好的接入点,只有站在农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了解农民的困惑,倾听农民的心声,改变“处罚至上”的简单思路,拿出符合农民利益的、切实有效的办法,出台和提高秸秆还田、清运补贴、秸秆收购奖励等奖补政策,才能标本兼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