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垃圾收运体系构建初探
我国目前有建制镇近2万个、村庄320多万个,生活在村镇的人口数量超过7亿。随着村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现代工业生产的日用消费品普及,必然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大量生活垃圾无序丢弃或露天堆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实现“村容整洁”的直接措施就是要建立村镇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特别是县以下村镇要重点建设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生活垃圾需要集中处理,集中程度与运输费用支出能力又构成约束。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有限收集、集中处理。
村镇地区往往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如道路硬化水平低,家庭用燃气普及率低等,生活垃圾中的渣土类无机垃圾含量高,如果不进行分类收集,而将这些垃圾集中长距离运输,显然是不经济的,也是没必要的。同样,对于可腐烂的有机垃圾进行长距离集中,同样是不经济的,也不利于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
从现有的实践看,村镇生活垃圾推行分类收集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正如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也将从村镇率先突破。
笔者认为,与其拿2000万元建设一个小型填埋场,不如拿200万元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大多数村镇人口密度小,流动性小,大家作息时间基本相同,彼此熟悉,沟通和交流多,只要政府组织引导得当,完全可以搞好分类收集。此外,村镇附近有足够的农田、林地等接受并需要有机垃圾堆肥。当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烦琐、长期、也需要一定投入的持续工程,目前现有的投资体制还不利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开展,很多地方热衷于动辄几千万元建设垃圾处理场工程,对于只需要几百万甚至几十万元就可以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活动缺乏兴趣。
建立村镇垃圾收运体系重点是人员机构建设,即对包装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方法是建立类似废品收购体系的企业化模式。
按照各自行政区域划分进行规划,以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场为中心,以包装类垃圾为重点进行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对于农户,可腐烂的有机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渣土、砖瓦等惰性垃圾就地填坑;对于乡镇(街道)居民,剩饭剩菜等可腐烂垃圾以及渣土等惰性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在乡镇垃圾处理点进行处理。
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保洁人员和必要的清扫保洁运输工具,达到户有垃圾桶、村(组)有垃圾收集房、乡(镇)有垃圾站和垃圾处理点的建设要求。组建环卫队伍,制定作业标准,实施制度化,经常化环卫作业。
村组人员配备:每1000口人配1名垃圾收集保洁人员。主要职责是将村(组)垃圾房中收集的垃圾运送到乡(镇)垃圾站,收集频次12周一次;村(组)范围内的保洁;指导垃圾分类和保洁,并负责家庭宣传监督。
乡镇街道人员配备:每500口人配1名垃圾收集保洁人员;主要职责是将乡(镇)垃圾站中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县级垃圾处理场,收集频次12周一次;街道范围内的包装类垃圾收集;指导垃圾分类和保洁,并负责家庭宣传监督。
在乡镇,由于需要集中的生活垃圾量少而分散,分别建立独立的运输系统,将使运输成本明显增高,且不利于专业化维护,这就需要按照物流管理,优化运输流程,如建立统一的运输体系,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适应村镇的支付能力。需要有限收集和集中处理相结合。
有限收集(不需要日产日清,可采用12次/周;运输距离可以达到3050千米)。有限收集重点是对包装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逐步建立家庭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工业品类垃圾分类机制,方法是建立类似连锁超市模式的集约化收运体系。
集中收集处理的垃圾,以包装类垃圾为主的,主要为来自工业化生产的消费品,其达到一定规模后,便于实现材料资源化利用或能源化利用。
目前,全国村镇生活垃圾需要集中收运处理量约1亿吨(按照每人0.5千克/人,服务人口5亿人,不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如苏南地区、北京、上海、浙江等,这些地区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了生活垃圾收运城乡一体化,按照300元/吨收运成本、100元/吨处理成本,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需要投入费用400亿元。
总之,村镇垃圾收运涉及土地、水以及空气环境的保障与安全,而村镇财力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因此,村镇垃圾收运应该如教育、卫生纳入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此外就是建立激励和补偿机制。对于按照要求,将有机质和灰土进行分类的地方,免除或收取少量的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村民就地处置利用有机质和灰土,其余垃圾收集和处理费用由县级以上政府统筹承担。县级政府检查评比村庄环境卫生状况,应重点检查有机质和灰土以外的生活垃圾收集状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