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不应唯GDP论英雄
刚刚过去的周末,北京迎来了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而微信朋友圈一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却持续刷屏。雾霾,再度成为两会前夕人们关注的热点。
回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GDP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瓶颈: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等副产品,日趋明显地影响到民众生活。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从单纯GDP本身,转向更多地关注环境、民生等与幸福指数相关的指标。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GDP同比增长7.4%,创24年以来最低。包括国际投行在内的机构几乎都认为,2015年中国GDP同比增速仍将持续下降。地方两会工作报告几乎全部下调了2015年本地GDP目标,或可佐证这一观点。
推动GDP快速增长,在2015年地方政府中心工作中,不再是备受追捧的热词。近期密集召开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会,都呈现出“淡化GDP”的新年新气象,取而代之的是“新常态”、“双中高”(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等全新的名词。
“不唯GDP论英雄”,各地在调整GDP增长预期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强调改善民生。各地“换挡减速”,都旨在提质增效。
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列入了2015年重点任务,凸显“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除了在改革创新方面下大力气外,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各地2015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方政府“不唯GDP论英雄”,无疑是个好开端,目标降了,但“含金量”却增了。主动降速的同时,各地可更好地研究深层次发展问题,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来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速虽有所放缓,但用于百姓身上的钱并未减少,用于环境改善上的钱却会更多。
既然高增长目标已经实现不了,向下适当调整,一方面可以避免年初目标定高了年底又落空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可以腾出更多精力、财力,抓好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这几件大事。
调整经济结构既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短期来看可能会使经济增长放缓,长期来看则更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在放弃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各地把对民生工程的欠账都补上,如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交通堵、雾霾多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
需要指出的是,“不唯GDP论英雄”,不是否定GDP,而是不能搞GDP崇拜。相反,不唯GDP,促使我们研究建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格局相适应的、科学的、完整的指标体系。
实事求是地讲,“不唯GDP论英雄”并不意味要放松经济建设,因为社会进步与民生福祉改善都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离开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错的到底是什么呢?错的是“GDP至上”的扭曲评价机制,错的是以牺牲土地、牺牲环境、牺牲公平公正、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的畸形政绩冲动。在这种近乎狂热、丧失理智的政绩追求与评价制度下,经济社会很难实现统筹协调科学发展,以至演绎出“带血的GDP、带毒的GDP、带霾的GDP……”。
“不唯GDP论英雄”,就是要以更科学的评价体系论英雄。这既是顺应民意之举,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我们期待,国家尽快制定和颁布更为科学的发展成果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让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人与自然的融合更加和谐有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